《中国战略观察》
2017年第5期文章概要
发布时间:2017-05-05
北极暖化助推国际战略博弈升级

陆俊元

(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北极地区的暖化出现了显著的“倍增效应”,包括资源开发、航道利用等在内的商业价值快速绽放,以极地战略空间为核心的地缘政治价值逐渐释放。面对飙升的北极利益,有关国家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参与北极事务的意愿与行动显著加强。围绕北极事务,有关国家在开展有限合作的背后,积极参与分割“北极蛋糕”的竞争。在北极国际关系重构进程中,有关国家或国家集团围绕北极地区的地缘政治主导权、地缘经济利用主动权、北极治理话语权等展开互动与博弈,争相投放战略“先手棋”。几年来,围绕北极事务的国际战略博弈已悄然跃升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北极大国争先布局,积极 “谋权”。以俄罗斯和美国为代表的大国开始以全球大棋盘的视域重新审视北极的战略价值,加强博弈,争先布局,抢夺先机,抢占战略新疆域。

        二、北极中小国家不甘落伍,积极“谋利”。加拿大力图通过军演、外交、媒体、交流等途径,显示维护其北极利益的决心。欧洲北极地区国家积极抱团,通过加强域内、外的国际合作与协调等手段,利用北极理事会等多边机制的力量,在北极事务中有声有色,捍卫自身利益。

        三、域外国家(或集团)“谋参与”推动北极问题的全球治理,例如欧盟、英国、德国、意大利、波兰、日本、韩国、中国、新加坡、印度等欧亚国家(或集团)。

        四、北冰洋沿岸国以法律为途径扩展海洋权益。北冰洋作为世界大洋之一,其大部分都应该是国际共有空间,归国际社会共享。北极海冰融化释放出大量红利,200海里外大陆架、“北极航道”、鱼类资源等成为新的利益目标,带来新的国际竞争。

研制航空发动机  实现航空强国梦

李长久

(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航空发动机是各种飞机的“心脏”和“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它既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科技水平、科技工业基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主要标志,又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和巨大技术经济带动作用。

        2016年8月28日,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这是从富国强军战略高度出发,推进航空工业体制改革、加快研制航空发动机采取的重大举措,实现航空发动机从测绘仿制到自主创新的战略转变,实现我国由航空大国向航空强国的战略转变。

        能够引进的技术要积极引进,引进技术既节省开支和时间互补互利。但是,从长远看,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要自主创新。如前所述,航空发动机是各种飞机的“心脏”、“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有专家预计,10到15年后,中国定能研制出用于大飞机的先进航空发动机。

《警惕地方企业债务违约诱发区域性金融风险》

董裕平

(中国社科院投融资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 博士生导师、改革开放论坛理事)

        近段时间以来,山东邹平、东营等一些地方大型民营企业发生了债务违约现象。市场和舆论对此问题的关注度在逐渐升高,可能正在形成悲观心理预期,银行金融业和商界将会更加收紧信用、加急催讨资金。而且,在宏观宽松政策开始趋于收尾之际,这会进一步加剧地方企业的资金紧张矛盾,形成连环违约,可能诱发新的区域性风险和债务危机,乃至威胁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健运行。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当前已经浮出水面的地方企业债务连环违约问题,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加以处置化解,守住不发生区域性和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对当前一些地方企业债务违约明显增加的问题,要高度重视,避免酿成债务危机而冲击金融稳定。首先,要在宏观政策方面保持定力,稳中求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次,应该充分依托市场机制来实施债务违约重整。再次,在违约风险可能集中多发区域,要发挥地方政府综合协调优势,由其主导建立多方参与的协调机制,积极应对和处置企业债务风险,避免风险大面积传染。最后,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在地方层面建立对较大型民营企业风险监测预警体系,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汇整和共享关于地方企业对经营信息,强化监督,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度,做好风险预判,有利于维护好银行金融机构的整体利益。

《网络空间国际合作的定海神针》

源  泽

(本刊特约研究员)

        中国政府于3月1日首发《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战略》(以下简称《战略》)。此乃中国总体网空战略的对外政策篇章——为推动构筑“网络空间空命运共同体”而对网空应循秩序与方向,以及中国担当思想的全面阐述,凭借《战略》,中国向全世界展示参与该领域国际合作的安全观、秩序观、外交观、治理观与规则观。

        《战略》提出的四大原则、六大战略目标与九大行动计划,颇具全局性、引导性、战略性思维,其蕴含的网空治理思想,凸显中国参与网空治理肩负的探索与开拓使命,以及扮演的建设与合作角色。缘于此,《战略》出台,势将推动全球范围相关网空外交进入新阶段,国际合作棋局更精彩。

《特朗普外交难以规避的现实》

俞  邃

(国际自然和社会科学院院士、中国当代世界研究中心教授

        国际形势不断变化,世界格局也在调整。特朗普上台后,其奇特心态、颠覆性举措与反复无常的作风,颇为世人惊异。他试图力促美国振兴以维护世界霸业,但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则是他难以规避的严峻现实。这里着重谈三个问题。

        一、特朗普外交受制于一些宏观因素

        其一,外交服务于内政,特朗普外交围绕“让美国再度强大”这个总方针展开是确定不疑的。其二,“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旋律,是违背不了的。其三,世界多极化的内涵时有调整,但基本格局不会改变。其四,经济全球化经受挫折,但绝对不会休止。其五,美俄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深厚,难以根本排解。其六,美中之间难免发生摩擦,但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原则不容动摇。

        特朗普外交的确存在着某些变数,但变数不能否认存在的上述确定性。所谓变数,无非是指特朗普处理对外关系的摇摆性及其所作所为可能产生多大的成效。

        二、处理美俄关系特朗普不能任性欲为

        特朗普竞选总统过程中和当选总统之后,与俄罗斯总统普京相互以高调美言,都表示了改善关系的意愿。实际情况却是,鉴于彼此结构性矛盾深厚,说得多做大少,雷声大雨点小,显示了两国关系改善的艰巨性与局限性。

        当今中美俄大三角关系具有特殊重要性,其中美中、美俄、中俄三个双边关系保持平衡而不是失衡,才是唯一正确的选项。

        三、“合作共赢”方能推进中美关系发展

        中美自从1979年建交以来,两国关系虽历经曲折但仍基本上保持良性发展,应该说这得益于合作共赢理念的特殊作用。

《前途多舛的跨大西洋关系》

丁原洪

(改革开放论坛高级咨询委员)

        3月1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与德国总理默克尔首次会晤。外媒评称,两人彼此彬彬有礼,会谈气氛友好,但难掩双方在一系列问题上的重大分歧,给人以“话不投机半句多”的感觉。“特默会谈”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未来的跨大西洋关系将会是困难重重。

        跨大西洋关系,或称美欧关系,对双方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双边关系,也是影响世界形势变化的重要因素。今日的美欧关系是在美苏冷战的背景下,由美英二战时期联盟逐渐发展形成的,其基础是美欧军事同盟。然而,上个世纪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中东欧剧变,美欧关系由于力量对比的改变而开始出现变化。一个想“独霸世界”,一个不甘居人下。美欧之间战略目标的差异,导致双方的利害矛盾与冲突越来越尖锐。“同盟”名义虽存,但双方已从盟友转化为竞争对手,双方都把自身利益置于同盟关系之上,因而形成双方在力图联手主导国际秩序的过程中,既有合作又有斗争。

        美欧同盟关系之所以呈现出今日互不信任、相互指责、分歧难掩的尴尬局面,既是多年积怨造成的,也是英国脱欧、美国大选的余波。

        美欧同盟关系由来已久,虽然其内涵发生了变化,但依然双方互有需求,谁也离不开谁。不过,由于英国脱欧、特朗普胜选后,美欧双方执政理念、政策取向差异很大,双方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更难平息,美欧关系将面临重重困难是必然的。这对于国际秩序的变化和世界形势的演变,都会产生不小的影响。

《埃及“强国梦”破灭之探析——以阶级基础、发展道路和对外战略为视角》

田文林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

        埃及是阿拉伯世界首屈一指的地区大国,该国从19世纪初就启动现代化进程,是资本主义边缘地带中第一个试图“崛起”的国家(萨米尔·阿明语)。然而,迄今为止,埃及非但未能成功崛起,反而日趋衰败。2011年埃及穆巴拉克政权垮台,就是该国各种矛盾长期累积的结果。而且,政权更替数年来,埃及经济状况每况愈下,处于建国六十多年来最糟糕时期。埃及的境遇在第三世界中颇具典型性:

        一、从“依靠下层”转向“依靠上层”的执政理念转型,导致当权者走向人民的对立面,政权根基日趋动摇

        二、放弃“进口替代”战略,转行“全面开放”战略,由此导致埃及“去工业化”加剧,日趋沦为全球产业链下游国家

        三、从“亲阿、反以”的独立自主外交转向“疏阿、和以、亲美”的依附性战略,导致埃及外部环境短期受益、长期受损

        政权稳定与政权颠覆是同一矛盾的两个侧面,二者相互转化,总是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布罗代尔曾指出:“任何一个社会无不始终处在维护社会和颠覆社会这双重力量的作用之下,颠覆性力量自觉或不自觉地效力于粉碎这个社会,革命的爆发不过是这一长时间的潜在冲突如火山喷发一般短促而剧烈的表现。”政权要想实现长治久安,避免重蹈“历史周期律”,当政者必须始终与人民保持血肉联系。一旦革命者背离最初的理想和信念,走上为少数人牟利的道路,其发展之路将越走越窄,最终难免政权更替、国家衰亡的宿命。

《也门极端组织的演变、成因及其影响》

刘中民 任  华

(刘中民,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 博士生导师;

任华,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2016级博士生)

        长期以来尤其是“9·11”事件以来,也门已成为“阿拉伯半岛基地组织”的大本营。中东剧变发生后,也门局势动荡造成的政治碎片化、胡塞武装与哈迪政府的冲突、沙特的军事干涉等导致的也门乱局,为极端组织在也门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并使“伊斯兰国”组织崛起成为也门的又一重要极端组织。相对而言,“基地”组织在也门根深蒂固,有着深厚的基础,虽然在美国、沙特和也门政府的联合打击下损失惨重,但仍然具有发动大规模袭击的能力;而“伊斯兰国”组织进入也门时间虽然不长,但发展十分迅速,连续发动了多起造成重大伤亡的恐怖袭击活动,成为目前也门最重要的极端组织。

        也门在地缘政治上的重要战略位置,使其成为域内外大国地缘政治博弈的牺牲品,导致也门的安全局势持续恶化。在外部势力的干涉下,也门国内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导致也门部分地区出现权力真空,为极端组织乘虚而入创造了条件。也门国内局势的混乱、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失败是造成极端主义泛滥的主要因素,极端组织自身策略的调整也是其影响力不断增强的重要因素。极端组织的发展,不仅对哈迪政府的合法性构成重要挑战,而且进一步恶化了也门的经济和社会形势,激化了政治对抗和教派冲突,导致也门反恐形势更趋复杂,并严重影响地区安全局势。

《浅析特朗普对台政策走向及其对两岸关系影响》

钟厚涛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博士后)

        本文尝试对特朗普的台海政策走向及其对两岸关系的影响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从决策机制看特朗普台海政策走向

        特朗普政府依然有可能进一步提升美台实质关系,挑衅中国大陆“一中原则”。主要原因有:特朗普决策特质与其执政团队的亲台立场;共和党及国会中亲台势力更趋强大;特朗普的“军人情结”与军界对涉台决策的参与。

        二、特朗普台海政策的主要特点

        特朗普上台后,中美关系可能会经历一段时间的试探期、摸索期和磨合期。在这种背景下,特朗普政府就极有可能打“台湾牌”。(一)杠杆支点:利用台湾问题撬动中美关系(二)两面策略:特朗普对于台湾问题的多方平衡(三)工具化:从战略筹码向利益筹码的转化

        三、蔡英文当局对特朗普台海政策的期待与落差

        未来蔡英文出于“联美抗中”等策略需求,将在台美关系上蠢蠢欲动,对特朗普亦步亦趋,全力配合,台美实质关系或将出现新的“突破”。但从政治层面、经贸层面和意识形态连接方面种种迹象来看,美国的反应与蔡英文的期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落差。

        四、对两岸关系的深层影响

        从中美关系大的框架来看,基于美国政治的权力制衡机制,美国建制派的约束能力以及中美之间共同利益的结构性、发展阶段的互补性和实力对比的对称性,特朗普未来应该会回归到以往美国历届政府所坚持的政策轨道上来。

上一篇:2017年第4期文章概要
下一篇:2017年第6期文章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