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加强老龄工作,推进养老产业发展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老龄事业的重要论述》
王家诚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改革开放论坛经济与社会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老龄工作,多次研究有关问题,作出重要部署。2016年5月27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和对策举行的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相结合,坚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坚持满足老年人需求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结合,努力挖掘人口老龄化给国家发展带来的活力和机遇,努力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一重要讲话,站在国家发展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全面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老龄工作的基本方针、指导思想和重大举措,思想深邃、全面系统、内涵丰富、要求明确,是全党和各级老龄工作部门进一步做好老龄工作的总纲领、总遵循和总指导,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必须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 研究认为,面对人口老龄化严峻形势,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从国情出发,中国从供给侧方面建设养老产业体系的基本思路和政策导向可确定为: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相结合,坚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养老模式为主线,着力构建完整的新型养老产业体系;以服务为根本宗旨,以实现“老有所养”等六个“有所”为核心目标,重点推进社会养老服务及其完整体系建设;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企业(经济实体)为主体,政府扶持与市场推动紧密结合,加强管理和监督,努力走出一条产业规模稳步扩大、社会经济效益良好、市场竞争能力不断提高的养老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从供给侧方面为我国现代养老体系的构建和老龄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网络空间安全纵横谈》
陆忠伟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原院长) 之一:当前网络空间安全态势 网络空间安全——网络空间中的国家安全问题,不能简单等同于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等狭义概念,而应根据高于技术、产业层次的定位,将其提上关乎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做好顶层设计,加大资源投入,大幅提高这一重大安全问题在国家安全盘子中的分量。 网络空间安全态势与现实世界“一超多强”格局对影成型。中、俄、日、韩、印、以、澳及德、英等“多强”,只能望美国项背,鸿沟颇大。其中,最大的差距在于核心技术、最大的不安全在于网络霸权、最大的矛盾在于规则不健全,最大的摩擦在于秩序不合理。 中美作为网络空间最大的两个行为体,共同关切及利益契合点越来越多,正成为两国合作的增长点。中国提出了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的“四项原则”,以及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五点主张”。中国思想、中国方案正在引领、影响网络空间的未来。 之二:美国移交互联网域名管理权的虚实 2016年10月1日,美国商务部在延宕一年之后,终于将“互联网域名管理权”移交给非营利性的“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简称ICANN)。此举意味着在名义上,美国官方对相关基础网络资源的分配与管理权松绑,将控制权交由所谓“多利益攸关方”(MSH)构建的新机制。 学界有看法认为,移交“互联网域名管理权”,并非证明美国真心放弃互联网控制权。美国对网络安全的考量基础在于能否继续主导全球互联网,且美国还掌控大部分互联网核心资源,即便其放弃了对ICANN的管理,仍能凭借技术等层面的制衡措施,在幕后巧加干预。 总之,“互联网域名管理权”迈向“全球化”,尽管是国际互联网治理的一小步;但它是国际互联网治理长河中的踏脚石,有助于国际社会从最基本的环节突破,摸索过河办法。 之三:美国“10.21网袭事件之启示 10月21日(周五),美国东海岸的多个主要网站遭大规模黑客袭击而瘫痪,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网络袭击”。这场类似电话“呼死你”的大规模网络攻击持续了一整天,黑客在一天内前后发动三波攻击;从美国东海岸至全境,致使约半个美国的网络陷入瘫痪,并殃及部分欧洲国家。 启示之一、物联网设备的安全性亟待加强。黑客用于网袭的秘密武器并非大规模破坏性武器,而是摄像头、婴儿监护器、数码录像机等廉价设备。专家认为,此次美国网袭“标志着网络攻击进入由日常智能设备发动的新时代”,类似网袭或随时重演。 启示之二、物联网安全管理亟需协调完善。物联网设备接入点分布广、数量多、漏洞大、扩散快。数以亿计接入网络的智能设备容易成为大规模网络袭击的突破点。 启示之三、或出现“独狼式”网络袭击危险,即个人就能掌握大规模的破坏力。“10·21”网袭仅仅是使用了摄像头、打印机、家庭路由器等无关生命安全的传感设备,倘若黑客侵入汽车等全球定位系统、交通指挥系统甚或治安报警系统,攻击面或会更大,后果更为严重。
《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 ——当前世界局势特点》
丁原洪 (改革开放论坛高级咨询委员) 当前世界局势复杂多变,乱象纷呈。世界格局正经历上个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来最为深刻的一次变动。这是世界上政治、经济、社会等各种矛盾不断激化作用的结果。西方少数大国主导的国际秩序难以为继;美国力图构建“单极世界”的努力也遇到重大挫折。世界局势持续紧张动荡渐成“常态”。 一、世界经济持续低迷,有陷入“长期性停滞”的风险 究其原因,关键在于目前世界上占据主导地位的垄断资本主义制度自身出了问题。 在美国影响下,世界经济遇到两大挑战,一是债务负担及其沉重,一是经济“金融化”,使实体经济失去金融业的应有支撑。再有,美欧等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金融化”日益严重,实体经济得不到必需的资金支持,这成为经济增速放缓,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根由。 二、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呈现严重分裂状况,其影响波及全球 无论英国脱欧和美国大选折射出的普通民众与精英阶层之间的尖锐对立,还是欧洲不少国际所谓“民粹主义”政党的崛起,都显示资本主义制度出现了危机。 美苏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加紧推进“全球化”。这种有利于富人而不利于穷人的“全球化”,使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贫穷悬殊弊端更加突出。 欧洲精英阶层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就大力鼓吹并推进“越来越紧密的联盟”,也就是“全球化”的欧洲版——欧洲一体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商业结成的利益考虑”,普通民众得不到多少实惠。 三、全球战略安全环境面临美国霸权主义的严峻威胁 更确切地说美国执意推进旨在维系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的战略。 美国不顾中国方面一再申明愿同美方建立不冲突、不对抗、平等合作、互利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不顾俄罗斯方面通过各种渠道向美方表明愿与其建立相互合作、照顾彼此利益的新型关系,仍执意将中国和俄罗斯视为主要敌人。美国这完全是蓄意的,因为它从骨子里不愿看到中国的和平崛起和俄罗斯民族复兴。即使针对朝鲜、伊朗施加的种种制裁和军事威胁,其最终目标依然是针对中国和俄罗斯。以朝鲜核、伊朗核为借口在中、俄周边建立美国导弹防御体系就是例证。 四、“分裂的幽灵在欧洲徘徊”,欧盟遭遇“生存危机” 年初,有欧洲问题专家曾预言,困扰欧洲的各种麻烦“可能动摇欧洲经济和政治一体化的基础”。此话不幸言中。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于今年9月14日在欧洲议会发表年度“国情咨文”时指出,英国公投脱欧后欧盟陷入“生存危机”。 正式由于自身的错误,欧洲一体化的两大成果:欧元区因经济、债务危机而岌岌可危;《申根协定》又因难民潮冲击越来越难以维持。欧盟在英国脱盟后虽不会解体,但逐渐走向衰落恐难避免。这对世界局势的演变将会有不小的影响。 五、中东乱局愈演愈烈,由此派生出来的恐怖主义灾害和难民潮冲击也难解决 进入21世纪后,在中东地区已占据主导地位的美国,为了控制整个中东地区,打着“反恐”、“推进民主”的旗号,未经联合国授权,先后对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等国发动战争。美国口头上标榜“反恐”,实际上只反对对美国安全有威胁的组织,而对其它国家安全构成威胁的恐怖组织不仅不反,还要加以利用。拉登为首的“基地”组织是在美国中央情报局一手扶植下发展起来的已不是什么秘密。对今日为害各方的“伊斯兰国”的崛起,美国同样地难脱干系。 在美国这种利己主义政策作用下,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宁的恐怖主义灾害,短时期内不可能得到解决,将成为促使世界局势持续动荡不安的一大因素。
《关于俄罗斯“发展道路”的另一种看法》
冯玉军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 2016年,俄罗斯经济形势犹如“厄尔尼诺”现象下的极寒天气一样令人打战。尽管普京总统在不同场所依然在为民众撑腰打气,表示“经济危机已经见底,俄罗斯很快将重回增长轨道”,但现实的经济统计数据和科学预测表明,俄罗斯经济陷入了持续性的深度衰退。更为严重的是,这种衰退不是周期性而是结构性的,凸现出俄罗斯经济结构中的深层次弊病在苏联解体之后的20多年间并未得到有效的治理。在经济衰退的同时,俄罗斯的国际环境也因乌克兰危机而迅速恶化,不仅与西方的关系跌入冷战结束以来的“冰点”,俄罗斯在“后苏联空间”的影响力也在悄然下降。 危机面前,俄罗斯人的反应各不相同:有的强颜欢笑,有的借酒浇愁。当然,也有俄罗斯精英在思考:“俄罗斯究竟怎么了”、“俄罗斯为什么会这样”、“俄罗斯应该怎么办”?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日本:东京审判的研究》
林晓光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中心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特聘教授、 清华大学特聘教授 法学博士) 201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7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2016年是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开庭70周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束后,对日作战的各反法西斯盟国分别设立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进行了审判,共判处乙、丙级战犯900名死刑、3118名徒刑。其中最重要、最具代表意义的是设于日本东京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于1946年5月至1948年11月对日本甲级(国家级)战犯进行的审判,史称“东京审判”。东京审判是世界人民对日本法西斯的正义审判,它不仅揭露和惩罚了日本对外侵略战争的罪责,伸张了和平与人道;而且在司法实践和法理法源上为国际法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并奠定了战后国际政治的基础。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
李长久 (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顾问) 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航海家们发现了美洲大陆和从欧洲通往东方的海上航路。地理大发现和东西方海运畅通,直接诱发了商业革命和西欧国家的海外殖民扩张。但是,从15世纪末到17世纪中期,西欧几个中小国家却率先成为世界近现代史以来的世界霸权国家。2000多年前的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预言:“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 美国海军史学家、海军战略理论家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1840-1914)在1890年出版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即《海权论》及其他专著和论文首次提出“海权”的概念。几百年来,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乃至如今的美国在世界上拥有优势力量都是以海权为基础的。马汉的《海权论》出版后,美国、日本、德国和前苏联等大国都先后将其作为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的方向指导。 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指出: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洋。 谁拥有更强大的海军和舰队,谁就能控制海洋和世界,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仍将如此。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曾经遭受殖民主义者侵略、掠夺和破坏的国家特别是沿海国家,必须吸取历史教训,必须拥有自己的海军和舰队,保卫领土、领海主权和权益。
《中国伊斯兰教界国际交往的历史传统与现实意义》
丁 俊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研究 甘肃基地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2016年是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开启外交关系六十周年之际,也是中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新年伊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成功出访沙特阿拉伯、埃及、伊朗三个伊斯兰世界颇具影响的大国,访问之际,习主席在三国主流媒体发表署名文章,阐释双边、多边战略合作和文明交往新理念;除与三国领导人就双边战略合作达成共识外,习主席还分别访问了伊斯兰合作组织总部和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并在阿盟总部发表了重要演讲,就中国与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多边战略合作提出了顶层设计,开展文明对话与宗教交流也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习主席强调:“中国和伊斯兰国家有着天然、传统的友好关系,中国永远是伊斯兰国家的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中方愿在‘一带一路’框架内,同伊斯兰国家深化利益融合,拉紧利益纽带,相互借力,共同发展。要扩大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两大文明对话,扬正抑邪,正本清源。”习主席指出:“我们应该开展文明对话,倡导包容互鉴,一起挖掘民族文化传统中积极处世之道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一带一路’延伸之处,是人文交流聚集活跃之地。民心交融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并提出将“在中阿合作论坛框架内召开文明对话与去极端化圆桌会议,组织100名宗教界知名人士互访。”习主席还在2014年6月在北京举办的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就中阿战略合作关系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要弘扬丝路精神,促进文明互鉴。习主席的中东之行及相关重要系列讲话,战略意蕴深厚,现实意义重大,不仅进一步提升和强化了中国与阿拉伯伊斯兰国家间的政治互信,而且为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对话交流发挥了战略引领作用,开启了两大文对话交流的新旅程,也为中国伊斯兰教界的国际交往提出了新要求。习主席出访中东前夕,中国政府发布了首份《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对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未来战略合作关系作了全面规划,强调要“加强文明对话,推进不同宗教间的交流。搭建双多边宗教交流平台,倡导宗教和谐和宽容,探索去极端化领域合作,共同遏制极端主义滋生蔓延。”显然,“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伊斯兰教界的国际交往与宗教交往日趋重要,业已成为中国人文外交领域助推民心相通的重要环节。 中国伊斯兰教界及各族穆斯林开展的国际交往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这种交往,自唐、宋时期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以来就一直不曾间断,延续发展,至今不衰。和平精神与爱国精神始终贯穿着中国穆斯林的国际交往活动。千百年来,中外穆斯林在经济、文化以及宗教领域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往来不绝。中国有10个穆斯林少数民族,总人口超过2300万。中国穆斯林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期以来中外文化、特别是中华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交往、交融的历史成果。今天,在中国进一步深化全面改革开放、着力实施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新形势下,中国各族穆斯林及中国伊斯兰教界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和更加自信的民族精神积极开展国际交往,与世界各国穆斯林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互动,对于弘扬伊斯兰教的和平精神,提振和释放伊斯兰教正能量,抵御和防范各种极端思想的渗透和传播,增进中国穆斯林与世界各国穆斯林之间的友谊,促进中国人文外交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下一篇:2017年第1-2期文章概要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83号楼 邮编:100091 电话:86-10-62805760 传真:86-10-62805759 京ICP备05013890号-1
Copyright 1994-2025.China Reform Foru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83号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