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略观察》
2016年第9期文章概要
发布时间:2016-08-30
美欧反恐15年之启示
陆忠伟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原院长)

        “9·11”恐袭事件15年来,美欧反恐屡败屡战、越反越恐,恐情渐成西方社会新常态。把钓观棋,审时度势,显然,美欧反恐或犯下认识论、方法论的错误:一昧突出军事打击的西方式反恐,未必马到成功。

        当下,美欧强力部门普遍认为,欧洲爆发新一轮恐怖袭击,仅是时间问题:何时何地,防不胜防,战略、政治、安全上愈发被动。简言之,美欧反恐15年,流血流汗,经验当鉴、教训宝贵、引以为戒,更显明智。

        一、怒而兴兵,恐患难除

        美欧国家的反恐或打击IS战略,基本上是三板斧:一是派遣特种部队前出伊、叙,欲继攻陷拉马迪之后,解放摩苏尔、拉卡等“恐占区”。二是加大人财物技投入,建立扩充情报研判中心,加强情报交流,以便听于无声,见于未形。三是加大顶层设计,在利比亚开辟新战场,遏制IS势力蔓延。总体上,美欧反恐,风雨兼程十余载,大战略、秘密战、外交战相对成熟,逐渐形成空袭打击、无人机猎杀、特种部队斩首、城市安全防护、经济金融断粮等打防、剿抚、疏堵结合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成效靠实践检验,有效才是硬道理。“9·11”以来15年,如上西式反恐模式:怒而兴兵、以暴制暴、以牙还牙、速战求效,不仅难除恐患,反生更多极端分子。当然,扫帚不到,灰尘不去。军事行动不失为反恐重要手段,但难除滋生恐怖主义的温床。此外,美欧国家受制于朝局、政局及府会政争,难以兼顾远近、兼治标本。

        二、经文纬武,永作保障

        今日美国媒体与昔日白宫谋士不约而同地指出了反恐的认识论、方法论的问题,即恐怖主义本身不是敌人,它仅仅是敌人实施的战术、工具及方法;恐怖主义是任何社会思潮的待选手段。

        鉴此,反恐就是反极端宗教理论。不否定极端宗教理论而仅限于军事打恐,不仅实现不了战略目标,反会助长极端分子的圣战意识。理烦治剧乃国之善政。可以肯定,美欧重武轻文(意识形态挑战),实乃战略短视。唯有找准、扭住斗争重心,才能保障反恐必胜。因为意识形态问题,须经长期改造。

        三、圣战主义,恐怖种子

        形象地说,IS是一丛连根毒株,伊斯兰极端主义是种子,国内外社会环境是土壤、阳光和水分。为此,对毒株要毫不留情地割除,最重要的是扼杀种子。此乃殷罡先生关于打击伊斯兰极端主义的重要观点。

        引申开来说,对IS上层建筑的政权、军队、警察、法院等国家机器应通过军事打击夺取并加以粉碎,但对于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如法律、文化,靠武力定难行通。对此,应有奇谋能济勇,不须鏖战自成功。

        四、身土不一,自我极端

        “9·11”事件15年来,美欧国家本土年轻人的自我激进化愈发构成国家安全肘腋之患。恐怖分子数量迅猛增长,被抓捕、击毙、劝阻、转化的恐怖分子远不及激进宗教学校和在线传教士毒害、招募、训练的人数。令人震惊的是,土生土长、年轻富有、受过高教、不惜舍命、自我极端的女性案犯增多。

        “自己人”的言传身教、社会环境的潜移默化、外国驻军伊斯兰教圣地等国际政治的反射,加速了本土型“80后”、“90后”政治基因的“恐变”,他们藏身本国闹市、混迹平民百姓、借助国界开放,以欧洲公民之正身,借欧洲文化之思维,从孙行者变身为者行孙、行者孙。

        五、战略缜密,射术精准

        战略思想家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指出:“为确保他们的队伍得不到补充,就要有一个谨慎的政治战略,去削弱、铲除引发恐怖主义的政治和文化力量根源。”

        国际反恐更是一场文化力之战、影响力之战!国际社会期待温和派穆斯林的主张能成为全球文化优势,各国能以一种建设性方式协调好与伊斯兰世界的长期关系。履为迎宾常倒着,席因受教屡前移。美欧反恐15年,经验不少,教训颇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东北亚地区战略形势演变》
杨锡联
(中国国际战略学会高级顾问)

        美国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中国的和平崛起,推动东北亚进入战略格局转换期。东北亚地区经历着冷战残存机制向和平机制的转换的阵痛。旧的对抗基因被激活,新生的热点不时发酵。海洋领土主权争端凸显,潜在的核扩散与核安全隐患加重。朝鲜进行第四次核试验,美韩联合军演不断升级,朝鲜半岛局势持续紧张,东北亚地区的安全稳定受到严重威胁。美国同时推进南中国海地区军事化和南中国海问题国际化,又在朝鲜半岛部署“萨德”反导系统,将战略威胁逼近中国的“家门口”。东北亚区域的地缘安全不确定性增长,战略博弈日渐显性化,并将以一定的强度继续下去。

        一、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进入“新阶段”,东北亚地区战略阵线趋于清晰

        2015年4月初,美国新任国防部长卡特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麦凯恩学院发表演讲,呼吁国会两党予以合作,将亚太“再平衡”战略推向新阶段。亚太“再平衡战略新阶段”的特点是,凸显了与中国的战略竞争与对抗,将中美关系由合作竞争关系升级为合作和对抗关系。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出台四年来,一直将东北亚地区的两个同盟国——日本和韩国作为战略依托,展开其亚太“再平衡”战略。在亚太“再平衡”的“新阶段”,美仍将依靠日韩发挥重要作用。

        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中国和俄罗斯做出了必要的反应。6月2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访问中国,会见习近平主席。中俄首脑发表了四个联合声明,两国建立起战略可信度、威慑力高于冷战同盟的战略性合作关系。

        二、美国在南中国海采取进攻性姿态,东北亚盟国应召介入南海事态

        美国借口维护南中国海的“航行自由”,制造南海地区军事化,正面挑战中国的主权。美国加大力度推动南海问题国际化。日本积极插手南海问题,配合美国推动南海问题国际化和军事化。韩国在南海问题上和中国唱对台戏。

        三、美韩决定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弹系统,威胁中国的战略利益

        美韩决定在韩部署“萨德”对地区战略格局的调整造成新的冲击。一是美国完成了亚太地区的战略布势,行将发起新一轮针对中俄的战略攻势。二是对中国的安全利益构成现实威胁。三是中韩关系受到撕裂性创伤。

        四、东北亚地区形势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增长

        近年来,东北亚地区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保持了一定的发展势头。与此同时,东北亚地区传统安全领域的竞争和对抗发展势头比较强劲。日本的军事大国化步伐加快。美韩联合作战体制强化。美日韩三角军事同盟的雏形已经形成。东北亚地区传统安全领域的竞争和对抗升级,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势头的发展。

        东北亚地区,在三海四岛(黄海、东海、南海和日本列岛、朝鲜半岛、钓鱼岛、南沙群岛)均有“热点地区”或“热点事件”。这些“热点”或由美国制造,或由美国火上浇油升温,在中国东部和南部海上形成一条“热点链”,透视了美国以“热点链”作为笼络盟国的粘合剂,牵制中国和调控地区局势走向的谋略企图,达成在中国周边制造麻烦,搅乱地区安全形势的目标,以凸显美国在亚太地区安全稳定中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朝鲜半岛的核僵局不易打开。朝鲜拥核意志更坚定,与国际社会的对抗升级。朝鲜既不响应就无核化对话协商的呼吁,也不理会国际社会的制裁。另一方面,在落实安理会2270号决议方面,主要国家存在分歧。加之,近年来日本和韩国国内拥核论有所抬头,为地区无核化形势增加了复杂因素。

        五、“相互塑造”成为东北亚战略博弈的新模式

        美国为应对“一带一路”的冲击,“突击性地”完成了TPP谈判。主要目的是抢夺构建亚太经济新秩序的主导权,遏制中国对美国经济霸权的挑战。中美围绕驻韩美军部署萨德反导系统,展开短兵相接的外交战。上述事实凸显了中美“相互塑造对方”的意志。美国总统奥巴马说的三句话,挑明了美国要给中国“立规矩”,对中国进行塑造的强硬立场。奥巴马在国际政治、国际规则制定等方面给中国画出了框框。美国国防部长卡特在今年的香格里拉对话会上三十几次谈及“基于原则的安全网络”,并希望将中国纳入其中,“希望中国在这个安全网络中扮演负责任的角色”,明显地暴露了对中国进行塑造的意图。中国积极回应了美国的“塑造挑战”。在制定国际规则、构建地区新秩序方面,中国的发言权有所提升。

        “相互塑造”已成为新时期战略博弈的新模式。中美两个主要角色之间相互制衡、相互塑造的博弈模式将继续保持下去。

《美韩在韩部署“萨德”反导系统将直接威胁到我国的安全》
王乃成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7月8日美韩宣布达成在韩部署“萨德”反导系统的决定。美韩决定部署“萨德”反导系统势在必行,这将使半岛形势更趋严峻复杂。半岛无核化问题更难解决,特别是将直接威胁到我国安全的重要的核心利益。中国应采取必要的军事措施及积极主动的外交活动进行反制。

        美国积极推动在韩建立反导系统,其目的是建立更加紧密一体化的美日韩军事联盟,做为美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韩国总统屈从于美国压力,充当美国马前卒。美国的主要考虑是:

        1.分化中韩关系,把韩国紧紧地捆绑在美国的战车上,为美国火中取栗。

        2.促使日韩和解建立强大的美日韩军事联盟。

        3.在亚太地区建立强大的美日韩军事联盟是美亚太再平衡军事战略重要组成部分。

        4.美企图建立以朝威胁为借口的反导系统,名义上是针对朝核,实际是针对中国。

        中国应不隐讳中美在半岛问题上的根本矛盾,半岛无核化久拖不决责任不在中国也不在朝鲜,完全应归咎于美国。

        中美在解决半岛无核化问题上存在实质性分歧,中美双方一致同意半岛无核化,半岛和平稳定,通过协商解决问题。但双方在具体做法上大相径庭,美国基本政策是拖延问题的解决,以虚构的朝核威胁及中国威胁论,在半岛维持紧张局势,以利于美国在半岛长期驻军并对其美日盟国进行控制。

        在维护半岛和平稳定上中美之间有根本性矛盾,美国认为只有朝鲜垮台,朝核问题才能解决,进而由韩国实行吸收统一才能维护半岛和平;中国认为只有朝鲜政体稳定,国家日益强盛,南北双方自主和平统一,才能使半岛和平稳定。

        中国应在外交上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态势,使半岛局势向着有利于中国安全及半岛和平稳定方向发展。

        首先,强军是强国之本。与此同时,中国应发展本国反导系统。

        其次,在外交上中国应更加积极主动,充分利用当前出现的对中国有利因素,相应调整对朝、美、韩的外交政策并加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1.中国做为朝鲜停战协定签字国,应按停战协定规定用和平条约取代停战协定,彻底结束半岛战争状态;朝鲜自停战至今一直要求用和平条约取代停战协定,美国撤军,美朝关系正常化,南北实行自主和平统一。

        2.“冲击中美互信”。

        3.中俄联手是稳定亚太地区及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朝鲜也坚决反对萨德反导系统,中俄朝三国联合共同反对,这将是一个制约美日韩部署萨德反导系统的有利因素。

        4.中国应相对调整对韩政策,因为韩国已在中美关系中倒向美国。

《朝鲜劳动党“七大”后半岛局势的“不变”与“变”》
金瑞庭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经济学博士)

        今年5月,朝鲜劳动党时隔36年再次召开全国代表大会,会议旨在强化金正恩的绝对领导地位并巩固发展其“拥核”战略,但并未对外交策略作出重大调整,未来朝鲜或将延续金正恩式的“只改革不开放”的发展道路。在不发生重大政治突发事件的前提下,下半年朝鲜进行第五次核试验是大概率事件,但爆发半岛全面战争的可能性较小。

        一、“不变”:朝鲜召开劳动党“七大”的直接原因是继续夯实金正恩的执政根基,根本目的是进一步向国际社会表明其“拥核”的信心与意志

        二、“不变”:劳动党“七大”延续积极主动的外交策略,但寻求国际社会对其“拥核”国家地位的认可仍是其核心诉求

        三、“变”:劳动党“大手笔”描绘朝鲜经济发展新蓝图,并明确当前施政重点是经济改革和改善民生

        四、“不变”与“变”:从目前来看,未来朝鲜仍会选择金正恩式的“只改革不开放”的发展道路,但随着联合国制裁效应的不断显现,金正恩或会先下大力气改善对华关系。在不发生重大政治突发事件的前提下,下半年朝鲜将有可能进行第五次核试验,半岛局势将再次陷入“全面紧张”之中,但爆发大规模战争仍是小概率事件

《屡屡失言的特朗普为什么依然得到部分美国选民的支持?》
杨成绪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院务委员)

        特朗普自从参加美国总统大选以来,一直没有被美国媒体看好。对特兰普的指责和攻击一再加码,对特朗普竞选前景一直看贬。但是,特朗普却打破美国总统竞选的记录,获得选民支持率之高,几乎出乎所有人们的估计。前一个时期,美国媒体预言,共和党大佬绝不会提名特朗普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美国媒体和竞争对手民主党始终将特朗普描绘成小丑、大嘴巴、投机取巧、喧哗取宠,他唯一的功劳就是刺激了美国民粹主义的情绪。可是他的支持率却不断攀登新高,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7月21日,在美国共和党党代会提名特朗普为总统候选人之后,特朗普发表讲话,概括而言,突出的内容有4点。一、采取“美国优先的政策”,倡导美利坚主义,而不是全球主义。二、我们目前面临的问题——国内贫穷与暴力和国外战争与毁灭。三、要让美国更安全。我们必须解决日益严峻的外部威胁,挫败伊斯兰国的野蛮人。而且要迅速的击败他们。四、在中东地区长达15年战乱后,在花费了数万亿美元,丧失了上万条生命之后,局势却比以前更加糟糕。美国总统大选选情一直朝着有利于特朗普的方向发展,不能说支持特朗普的选民都受骗上当了。至少有不少选民认为他的讲话多少有点道理,至于是否能把他的讲话当真,如果他当选总统后,是否能实现他的诺言,这又当别论。

        本文并不是探讨在美国大选中谁能获胜,而是从一个侧面分析特朗普面对这一形势为什么却保持一定的支持率。这至少可以看成是一部分美国选民希望美国更多的关心自己国内的事情,消除贫富的巨大差距。反对经济全球化,期望能够缓和和世界大国的关系。

        美国国内发生的每一件事和世界上发生的每一件事,正在影响着美国的大选。不论哪一个党的总统候选人当选,人们将会注意到新总统变的一面,同时也不会不忽视不变的一面。出于竞选目的的讲话未必成为新总统的政策。不论从历史上来看,还是从近年国际形势发展趋势来看,美国政治有着连续性的传统。美国固有的政治建制,利益交错,关系复杂代表不同利益集团,以及美国始终坚持美国霸主地位的固执心态等等,依然是决定美国大战略的基本因素。历史经验的认识总是在稍晚的时间后才能逐步为人们所接受。

《合作共赢的典范启示》
俞 邃
(国际自然和社会科学院院士、中国当代世界研究中心教授)

        习近平主席于6月17日至24日对塞尔维亚、波兰和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六次会议,获得圆满结果,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中国特色外交再显辉煌。王毅外长的相关文章已做了全面、精准的阐述。这里笔者侧重从理论角度,就习近平主席此行全面展示的合作共赢范例,简要地谈几点认识。

        其一,合作共赢朝向全方位深入发展。

        其二,合作共赢寓于三大共同体理念之中。

        其三,合作共赢促使双边关系与多边关系紧密结合。

        其四,合作共赢标志着中国的发展理念正在走向世界。

        其五,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上海合作组织显示巨大生命力。

《英国脱欧之后》
丁原洪
(改革开放论坛高级咨询委员)

        举世关注的英国“脱欧公投”于6月23日举行,赞同英国脱离欧盟的民众以51.9%的票数获胜。英国在1973年加入欧共体(欧盟前身)43年后宣告脱离欧盟,开启欧盟成员国正式退出的先例。这一重大事件除引发世界金融市场急剧动荡外,对英国今后走向、欧洲一体化前途、世界形势复化,都形成重大且深远的影响。

        这次“脱欧公投”折射出英国社会出了大问题。不仅执政的保守党内部明显分裂,而且整个社会出现严重分裂。归根结底,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英国在长期经济社会发展中,包括参加欧洲一体化进程,不同族群、不同地域获益不均。

        英国脱欧的例子再次表明,欧盟的管理机制以及它的内部运转的规则必须进行结构性改革,否则欧洲一体化进程是没有出路的。想通过“更紧密的联盟”方式走出危机,实行“多速欧洲”,也是不现实的。其实,目前的欧盟已有欧元区与非欧元区的国家之分,申根区与非申根区国家的差异,北约成员国与非北约成员国的区别。实质上已是在不同领域实行不同政策。如果再实行有核心国家与非核心国家差异的“不同速度”,无异于欧盟内部更加多样化。而且这也不能解决各国要求利益“平等”的难题。更为重要的是,在这种情况下,就根本谈不上什么“团结一致”了。这样下去,欧盟确实不排除走向瓦解的可能。

        英国脱离欧盟对欧洲形成巨大冲击,对美英“特殊关系”也是个重大打击。英欧关系、英美关系势必会进行必要的调整。英国“脱欧”实际上标志着世界格局正在发生新的变化。英国脱离欧盟进一步表明,世界格局正进一步走向多级。

        有了英国公投脱欧的前车之鉴,无论英国自身还是欧盟都会力避苏格兰“公投脱英”,然后重新单独入盟局面的出现。因为,这对于英、欧双方都是不利的。所谓“大不列颠会解体”的言论,纯属无稽之谈。

《土地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与政策建议》
黄燕芬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土地管理系教授)

        2015年11月10日,习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水平实现整体跃升。2015年12月下旬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2016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是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标志着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上升为国家最高决策。

        土地作为重要的供给侧生产要素,是一切经济活动的载体。土地要素供给深度契合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和今年重点攻坚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在促进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化解过剩产能、降低用地成本、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等方面大有可为。可以说土地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之一。

        土地制度是我国的基础性制度,土地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土地制度创新,与时俱进地破解现行土地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问题,矫正土地要素配置扭曲,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将推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重塑中长期增长动力,助力中国经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2020年全面达到小康社会的目标!

《在风口浪尖的钢企将如何进行调整》
董 鹏 杨 亮 郑元彬
(董鹏,咨询顾问、专栏作家;
杨亮,无锡市政府法制办研究室高级工业经济师;
郑元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生)

        中国钢铁业新一轮兼并重组的时间窗口已经打开,在行业最困难的时候,兼并重组的阻力会更小,行业将高举兼并重组的大旗,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钢铁业规模集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引领钢铁产品从中低端全面迈向中高端,全面推动钢铁企业做大做强做优。

        目前,面对全球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国内需求的低迷,中国钢铁业深处内忧外困的困境当中。在这样的时刻,钢企应该积极配合相关部门,摆脱短期钢企的利益诱惑,以供给侧改革和化解过剩产能作为出发点,通过兼并重组、低端产能退出方式提升钢铁行业集中度;通过企业转型升级提升企业在管理、生产、技术、产品质量等方面的综合竞争力。此外,应该加强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及时调整出口策略,开拓多元化市场格局,调整产品结构,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同时苦练内功,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运用国际贸易规则维权的意识和能力,通过自身的强大来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

《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刍议》
杨宜勇 关 博 田 帆 吴香雪
(杨宜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
关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田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吴香雪,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

        一、中国企业用工成本现状

        经济全球化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密切相关且日趋复杂,国内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步代加快,以及物价水平不断走高和分享企业发展成果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之下,国内劳动力整体用工成本不断上升。

        有“世界工厂”之称的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廉价的优势正在逐渐被东南亚国家所取代,美国等发达国家也在不断开始吹响“再工业化”、“重振制造业”等号角,改革开放以来一直顺风顺水的中国制造业正在面临低端成本与高端技术的夹层式竞争局面。

        二、我国企业用工成本攀升主要原因

        (一)我国工资成本上涨的主要原因

        从推动工资增长原因来看,既有因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的合理增长因素,也受到劳动市场供求结构性不匹配和最低工资传递效应的影响。

        (二)我国社保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和制度赡养比攀升使社保制度缴费率长期高位运行,同时,缴费基数失真、制度设计繁复和基金管理碎片化等原因使社保负担进一步加重。

        三、供给侧改革降低企业用工成本的国际经验

        纵观世界经济历史,部分国家通过积极实施供给侧改革,在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取得了一些有益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在经济运行处于低谷时期,新加坡政府通过中央公积金调整社会保障项目和标准,从而调节社会总需求,稳定就业,稳定企业员工收入,稳定企业劳动力的成本,稳定公众消费预期,减少经济周期性波动,促进可持续发展。政府帮助企业培养人才,减少企业人才培养成本。

        德国控制劳动成本主要做法是“两板斧”。一是提高劳动力素质,带动劳动生产率提升,降低单位劳动成本。有效遏制社会保障费用猛涨是德国另一项非常重要的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减轻财政负担的措施。

        四、合理降低我国企业用工成本建议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周期性下行阶段,企业微利、负利情况普遍,为了顶住下行压力,保证经济社会相对平稳运行,应积极采取降低企业用工成本措施,合理规范最低工资增幅,阶段性下调社保费率,允许更多企业缓缴、降缴住房公积金,使职工部分分担经济运行风险。同时,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根据经济筑底企稳和企业生产改善情况,及时、合理增长职工工资,补缴住房公积金等社保待遇。只有建立这样的长期共享经济合约,企业与职工经营风险同担,发展红利共享,短期降低企业用工成本才不至于造成严峻的社会稳定风险问题。

《当前埃及与俄罗斯关系分析》
赵 军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教授)

        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Abdel Fattah al—Sisi)就任埃及总统已两年有余,内政外交,多有砥砺,颇有建树。

        在对外关系方面,塞西政权积极破解外交困局,力图重塑外交格局,获得不凡成果,包括恢复埃及的非盟成员国资格、争取到海湾阿拉伯国家的经济支持、改善与周边国家政治关系以及全面调整对美欧俄政策以平衡与大国关系。

        其中,在布局对外关系的整个过程中,塞西政权与俄罗斯在政治、经济、安全、军事、能源等诸多领域开展的务实而富有成效的合作,让人们似乎看到了两国“纳赛尔时期埃苏关系”的历史镜像,从而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一、埃俄关系的历史回顾与当前发展

        在政治层面,两国相互支持彼此政府,在中东地区事务上积极协调立场;在经济层面,双边合作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涉及贸易、投资、金融、能源、农产品和旅游等多个领域;军事安全方面,两国加大合作力度,深化合作层次。

        塞西政权与俄罗斯的关系发展至今仍在升温,种种迹象表明,两国关系已经走向新的发展阶段,正在形成某种特殊关系。

        二、埃俄关系升温的主要动因

        埃俄不断亲近,迅速靠拢,既与埃及国内政权更迭和俄罗斯外部政治环境变化存在极大的关联性,又牵涉当前大国在中东地区的激烈博弈。从国际上看,俄欧美等国围绕乌克兰危机的较量所产生的国际影响及其对塞西政权的疏离与拉拢是推动埃俄关系变化最为重要的外部因素。从两国国内看,埃及国内政治生态的深刻变化和俄罗斯受到制裁所导致的政治孤立与经济困境则是两国关系变化的主要内部因素。此外,普京与塞西之间“英雄识英雄”的个人倾向为两国关系发展涂上了浓重的个人色彩,而埃苏友好交往时期留下的历史遗产则为两国关系升温着上一层不可忽视的历史底色。

        三、埃俄双边关系变化的影响

        埃俄关系变化是两国在非常时期进行战略调整之产物。毋庸置疑,埃及作为地区大国,俄罗斯作为拥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二者关系的升温注定产生会对两国自身中东地区以及美国中东政策等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影响。

        四、埃俄关系未来发展的制约因素

        埃俄关系迅速升温,改善了两国所处的外部环境,为埃及的稳定和安全带来了利好的一面,但也看到大国在中东地区新一轮博弈已经开始。当前,埃及正处于深刻的政治社会和外交转型期,俄罗斯的对外战略和对外关系也处于新一轮深刻的变动和调整之中。埃俄双方关系能否保持继续向前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在战略上能否保持互信与一致,能否尊重和照顾彼此利益和重大关切,能否及时妥善解决两国关系中的问题和分歧,以及欧美对两国政策的变化

上一篇:2016年第8期文章概要
下一篇:2016年第10期文章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