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略观察》
2016年第2期文章概要
发布时间:2016-01-26
《把握北极国际关系脉络洞悉北极战略形势变化》
陆俊元
(江南社会学院教授)

        在全球气候快速暖化背景下,北极的地缘政治能量和战略价值正在逐渐释放。随着诸多国际行为体纷纷介入,北极地区已经演变为一个新的地缘政治竞争场所,在全球战略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面对北极环境条件的独特性和不确定性所导致的复杂的北极战略关系,我们如何观察和理解诡异多变的北极战略形势呢?我们将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和毛泽东思想来思考北极地区国际关系的运动和发展,通过把握北极国际关系运行的脉络来洞察北极战略形势的新变化。

        一、三大矛盾驱动北极国际关系运行

        笔者认为,以北极事务为核心的北极地区国际关系内,包含着三对主要矛盾:一是,围绕北极事务的地缘政治竞争与国际合作之间的矛盾;二是,北极国家的“私利”与全球公共利益之间的矛盾;三是,北极地区的地缘经济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二、北极国际关系发展的三条主线

笔者认为,北极地区国际关系的运动和发展存在三条主线,分别是地缘政治的支配权、地缘经济的主导权和北极治理的话语权。

        三、北极步入地缘战略新时代

        21世纪以来,北极地区的国际关系实践表现出一些新的面貌和特征。在地缘政治方面,北极地区战略形势与冷战时期相比已经明显缓和,但依然起伏不定。在地缘经济方面,北极地区作为一个未被有效开发区域的时代即将结束,目前正在开启一个实质性开发利用的时代。目前,在北极治理进程开始进入有限的区域治理与广泛的全球治理进行斗争的新阶段。

《2016:欧洲网络飘来“火药味”》
方祥生
(《光明日报》原国际部主任)

        2015年12月,欧洲网络空间显现出罕见的繁忙,德、法、英等国政府,纷纷将目光转向网络。而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加强对网络的监管。无独有偶,正当欧洲为加强网络监管而手忙脚乱之时,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圣诞休假前,悄悄签署了他曾一度极力反对的《网络安全信息分享法(CISA)》。

        上述大国强化网络监管的种种努力预示,2016年将是欧洲网络不平静的一年。对欧洲而言,挑战至少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在不影响反恐、打击有组织犯罪的情况下,加强对政府部门和情报机构的监督,防止滥用职权,保护、落实好宪法赋予公民的隐私权等权益;二是如何协调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利益,制定统一标准,协调行动,避免政出多门,各行其是。

        在协调欧盟成员国利益,建立统一标准方面,经过长达4年的讨价还价,欧盟委员会、欧洲议会和各成员国代表终于在2015年12月15日就欧盟数据保护改革方案达成妥协。 欧盟委员会2015年5月提出的欧盟统一数字市场战略,也将2016年视为其实现该战略的关键年份。在战略进程表列出的16项工作中,至少有9.5项要在2016年完成。围绕这些将影响和决定未来欧洲数字市场走向的课题,跨国企业、各国政府、民间社团、欧盟机构等不同利益代表之间,必将展开新一轮的较量。2016,欧洲网络空间的火药味正在飘来。

《中国减贫的世界意义和贡献》
李长久
(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在短短37年间,中国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占全球减贫人口的70%以上。“这个成就,足以载入人类社会发展史册,也足以向世界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新华社2015年12月7日授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吹响了脱贫攻坚冲锋号。从扶贫到脱贫是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全面规划、精心部署和有效实施。

        一、地区党委和政府要加强领导

        加强地区党委和政府领导关键在干部,要把脱贫攻坚实绩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考察识别干部,激励各级干部到脱贫攻坚战场上大显身手。要重视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脱贫事业。

        二、因地因人实施精准扶贫和脱贫

        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一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二是异地搬迁脱贫一批;三是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四是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五是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其中任何一批脱贫都需要大量资金以及精心部署和有效实施。

        三、扶贫的关键是要扶智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国家教育经费要继续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基础教育倾斜,向职业教育倾斜,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加强农村教育,培养有科技文化知识的现代农民,是实现扶贫脱贫目标的根本保障,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从而拔掉穷根的根本保障。

        截至2015,实现联合国两大全球性“减饥”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不足30个,消除贫困依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全球性挑战。中国将继续为全球减贫提供经验,力所能及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支持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为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奋斗。

《加快建立现代住房金融制度》
董裕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投融资研究中心主任、改革开放论坛理事)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进入了转折调整期,除了一线城市之外,大多数地方面临相当严重的去库存压力,这也给经济和金融体系造成了较大的风险隐患。为保障房地产市场的长期稳健发展和经济平稳增长,加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住房金融制度刻不容缓。

        在“十三五”时期,要发挥好政策性住房金融与商业性住房金融的合力,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和金融体系的稳定,应从以下方面大力推进我国住房金融制度的改革完善。

        其一,深化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

        其二,建立新的住房政策银行。

        其三,发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市场,健全商业性住房金融机制。

        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进入了痛苦的去库存转折调整阶段,而且这次的调整是市场化改革启动以来未曾有过的情形,如果出现风险外溢,必将对宏观经济稳定造成比较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关于房地产市场改革发展的相关政策,应该慎重考虑维护市场的稳定性,即使为了加快去库存,也要保持市场价格稳中有降,避免出台的政策可能造成房价在短期内出现大幅度下跌的情形,那样即使这种改革政策的基本方向是完全正确的,在出台时机的选择上也需要慎之又慎。

《切实促进养老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杨宜勇 魏义方
(杨宜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 博士生导师;
魏义方,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经济学博士)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大力发展养老产业对于稳增长、扩就业、应对老龄化以及保障和改善民生都具有重要作用。2013年9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实施近两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养老产业发展迅速,但当前在政策落实上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拉动养老产业投资、鼓励养老产业市场消费有待进一步破解。

        一、当前养老产业发展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一)总量供给不足,养老服务缺口显著

        (二)资源配置错位,养老服务需求不旺

        (三)民企发展瓶颈凸显,社会资本参与困难重重

        (四)产业发展不均衡,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五)一些民办养老机构存在房地产化经营倾向,目标是市场极高端的老人

        (六)公办养老机构存在鸠占鹊巢的情形,需专注分级分类护理失能半失能老人

        二、促进养老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拉动养老产业投资的政策建议

        一是落实相关政策,营造良好投资氛围。

        二是创新金融服务,加大养老产业投融资支持力度。

        三是探索养老产业公私合营(PPP)试点,破解企业发展瓶颈,带动社会投资。

        四是取消空置床位政府补贴,提高养老机构床位利用率。

        (二)促进养老产业消费的政策建议

        一是养老服务补贴转“补供方”为“补需方”,提升消费能力。

        二是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满足快速增长的护理需求。

        三是建立公办养老机构入住评估和分类入住机制,明确目标定位。

        四是加强社会对公办养老机构服务的立体监督。

《世界要读懂美国 美国更要读懂世界》
王嵎生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外交笔会时评小组成员)

        随着美国大选序幕的拉开,美国国内、特别是新保守主义理想家们对奥巴马外交的指责也明显增加,批评他任内外交上“摇摇摆摆”、“少作为”、“不作为”和“软弱”,等等。其实,奥巴马真是有点“冤枉”,有时我不禁对他有点“同情”:很多事,他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实际上美国有一些明智的专家学者提出:美国“何苦全世界到处寻找敌人”?他们认为,中美能否摆脱对抗风险,“从根本上来说,美国必须重新思考对主导权的定位”。但可惜,美国要“建立美国统治下的世界和平”的思想太强烈,一直自觉不自觉地在“让浮云遮望眼”,没能读懂时代的变迁。

        其实,这个世界并不是像美国想象的那样,更不是“到处都是敌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衰。发展中国家大面积兴起已是不争的事实,新兴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超过50%。正像欧洲一位前领导人说的,现在任何重大问题,没有中国、印度和巴西这样的国家参加,都不可能解决。

        2015年行将过去,人们不禁都在问:英国和欧洲,以及加、澳等美国众多盟友都在开创与中国合作新局面,为什么美国不能?美国新保守主义理想家认为,这是中国对美国的“牵制战略”造成的。其实,这主要是在给美国提个醒:如何读懂时代的变迁和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美国能否为自己寻找一个新的定位?“苦争春”的美国何去何从? 

《大道行思  取则行远》
——坚持走区域合作的中国道路
刘军红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2015年围绕区域合作的整体环境发生了重大转变,使得区域合作的外部环境似乎更加险恶:一是美国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拉走了不少东亚区域合作的“关键伙伴”,使区内合作呈现明显分化,动力不足;二是美国执意要搅浑南海,泥沙俱下,恶化东亚区域合作氛围,阻止东亚人描绘自己的共同体愿景。但作为地区和世界经济主引擎,中国坚持区域经济合作态度不动摇,真诚追求共同利益,坚持平等公平、互利互惠,夯实了地区合作主渠道,为持久合作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的四大因素》
杨成绪
(杨成绪,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
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院务委员)

        2015年似乎是处在十字路口上的中美关系关键的一年。有不少美国知名学者纷纷撰文和讲话,认为中国正在超越美国,势不可挡。如果美国再不做出决策,坚决遏制强势的中国,美国最终将失去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再也不能对国际事务发挥领导作用。

        在这种情况之下,美国舆论界和学术界确有一些学者主张:美国应及时遏制中国,否则美国将失去在亚太和全球的霸主地位。

        也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国内危机重重,难以超美。更有不少学者和前政要担心中美关系恶化,不利于世界和平和稳定。他们主张:中美两国应采取措施,防止出现中美对抗。

        “中国威胁论”在今天来说,有可能增加对中国几分疑虑,但不会改变现实世界的基本状况。中美之间价值观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会产生任何足以影响大局的变化。中美经济贸易关系不断发展是维护中美关系的“压舱石”,保证中美核战略的稳定性,无疑也是维护中美关系的一个“稳定器”。

《多重危机叠加作用下的欧盟》
丁原洪
(改革开放论坛高级咨询委员)

        对欧盟来说,2015年流年不利。屋漏又逢连阴雨,一场危机接着一场危机。乌克兰危机尚未平息,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再度爆发。当希腊债务问题引发欧盟内部关系紧张刚刚有所舒缓,前所未有的非法移民潮又强烈冲击欧洲,迄今未见解决。在多重危机叠加作用下,欧盟内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种矛盾激化,成员国之间公开争吵,使一贯以“团结一致”为标榜的欧盟出现明显的裂痕,从而使欧盟的声誉和国际影响力受到损害。欧洲一体化进程陷于十分严重的困境。

        如果说债务危机使欧元区一分为二,形成南北分裂,而且加重了欧元区成员国与非欧元区成员国之间的隔阂和疑虑,而乌克兰危机的演绎则尖锐地反映出东西欧国家或者说“新老欧洲”国家之间难以融合的固有矛盾。东西欧国家之间的利益分歧在乌克兰危机之后,更导致双方在应对非法移民潮问题上公然对立、相遇攻击。非法移民潮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大大提升了弥漫欧洲的“疑欧”思潮。形形色色的以反移民、反欧洲一体化的政党纷纷崛起,在各国政坛起着越来越大的影响,甚至可能改变欧洲战后各国的政治生态。在危机叠加作用下的欧洲大环境下,分离主义势力在明显增长,将会对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不容小视的消极影响。

        主权国家联合体的欧盟曾经风光一时,但国际形势的重大改变,尤其是欧盟自身内外政策的失当,正在导致它走上日渐衰落的下坡路。尽管这一过程会是漫长的,但它要想重新焕发昔日荣光则是不大可能的。

《亚太地缘战略格局与中美日三边关系》
林晓光
(清华大学日本研究所教授 国际政治学博士)

        2014-2015年,是亚太地缘战略格局和中美日三角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一年。

        一、美国的亚太战略调整与对华政策

        美国政府在国际政治经济中心向亚太地区转移这一全球秩序与国际格局变化的历史背景下宣布“重返亚洲”。这一重大的地缘战略转换必将深刻地影响既有亚太国际秩序。

        首先,美国的“重返亚洲”“再平衡”战略,改变、干扰了崛起的中国与亚洲国家之间彼此磨合、互相调适以建构信任关系和地区框架的和平进程。其次,美国的“亚洲再平衡”实质上成了增加军力的同义词,刺激对华关系进一步滑向危险的冲突。第三,美国的军事战略更多指向中国。第四,美国对华战略尚未根本性转换。

        虽然美国政府内部对华战略猜忌和安全忧虑有所上升,但并未下定最后决心展开美苏争霸那样的新冷战新对抗,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冷战结束以来“对话、接触+防范、管控”的基本战略考量。

        二、亚太战略格局与中美日关系

        亚太同盟体系与中美战略合作,是美国维持亚太战略均势的两个最基本的充要条件。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目标是,掌控地缘政治动态平衡,分享经济发展红利,维持战略主导地位,为此奉行以“同盟战略”与“美中合作”为两大支点的“双轴战略”。

        在中日地缘政治矛盾激化、战略相持长期化的地区格局下,美国外交的“加法平衡”将压缩中日之间的战略缓冲空间,加剧“中美”VS“美日”的结构性碰撞,虽有助于美国主导下地区秩序的重构,也加剧了有关国家之间的战略竞争,最终将导致美国对亚太局势控制能力的递减,在纵容日本与自身衰退之间陷入恶性循环。

        三、中美关系:斗而不破

        1.中美关系:争吵也是对话

        2.中美关系:竞争、合作、博弈,也是一种平衡

        四、中国外交:如何塑造地区安全环境

        第一,避免中美发生直接冲突。

        第二,中国不谋求建构针对美国的同盟,无须为维持和领导同盟而承担“盟主”的成本和义务,处理国际关系时反而拥有更大的回旋空间、道义高地以及高度灵活性和战略主动性。

        第三,从政策和路径选择看,中国应不断深化中美战略对话,引导美国的战略思维从“如何维持美国的永久霸权”转向“如何维护地区及世界和平与稳定”,促使美国从国际关系理论到外交政策行为认同多极化的地区及世界秩序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

        第四,中国外交注重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多边主义。

        五、中美合作:决定亚太地区和世界的未来

        中美在亚太地区存在广泛的利益交集,具备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有利条件,中美合则亚太合,中美分则亚太分,中美“竞合关系”的走向将决定亚太地区的未来。如何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实现合作大于竞争、共赢而非零和的亚太秩序,事关全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发展。

        深入分析中美关系的结构性矛盾,有助于寻找增信释疑的管控路径。在经济贸易方面,中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第一要务,13亿人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就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最大贡献。在政治外交方面,中美、中俄、中日是本地区最重要的三对双边关系。在安全领域,共同安全是合作共赢的保障。

上一篇:2016年第1期文章概要
下一篇:2016年第3期文章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