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略观察》
2023年第7-8期文章概要
发布时间:2023-08-31

俄乌军事冲突加剧国际安全风险加快构建海外利益安全保护机制

源泽

本刊特约撰稿人

        新时代的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近全球政治舞台中心,走近世界经济前沿;面对波诡云谲的国际大气候,复杂多变的安全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维护我国海外利益安全,要求相关部门不断提高保护力度和处突水平。安全大盘取厚势,发展官子有妙手;格局宏大的中国特色大国发展新篇章,要求战略学界善于从客观事物变化之“形”,推知其根本之“势”,进而增强对“势”的嗅觉,对“势”的洞察以及对“势”的把脉;真正做到“草摇叶响知鹿过,松风一起知虎来”:善于从人们看得见、摸得到的现象出发,研究隐藏在现象后面的本质,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矛盾。总之,对海外利益安全保护之研究,逐渐成为一门显学。

以系统观念推动中国特色国家安全学建设

董春岭

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中心办公室副主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

        坚持系统观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鲜明特征,也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突出的理论特点,这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论体系中以及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的建设中体现的尤为明显。系统观念为我们理解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提供了方法路径,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我们掌握和运用系统观念提供了操作指南,中国特色国家安全学的建设既需要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理论基础、政治基础,也需要其中蕴含的系统观念作为方法论指导,以更好地推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

        一、以“系统”视角推动学科交叉

        系统观念指导着我们打破学科壁垒、打破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等学术分野的限制,把国家安全的各个要素放在一个多元一体的有机体中去认识,以更加宏观的视角去把握国家安全这一关乎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问题。它指引着我们更加全面地看待国家安全问题,及时地发现和补足特定领域的国家安全研究短板、完善和优化学科布局、实现“一加一加一大于三”的系统集成效应。它指引着我们在综合吸收借鉴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军事学、历史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推动这一新型学科体系的建构,实现对传统国家安全认识论、方法论的超越。

        二、以“统筹”方法推动研究融合

        统筹方法是系统观念的方法论呈现。现阶段,我们需要着力在“两个融合”上“做文章”。一是加快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领域研究的“融合”。二是加快国际关系学科和国家安全学科的“融合”。

        三、以“总体”观念推动体系建设

        对于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而言,总体国家安全观就是这样一个“管总”的思想,它明确了中国国家安全的目标和着力点,是学科建设的“总体”指针。其一,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中国共产党国家安全思想百年演进的系统集成,它决定了这一理论的思想底色是马克思主义,也决定了中国特色国家安全学科建设的“底色”。其二,总体国家安全观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底蕴,彰显了中华民族的风骨,它指引我们从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中去挖掘中国国家安全理论的思想缘起,理解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的历史脉络。其三,总体国家安全观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指导我们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运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思想武器。

《论<对外关系法>在中国涉外法治体系中的地位

黄进

中国国际法学会会长、中国政法大学全面依法治国研究院教授

        2023年6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法》(下文简称《对外关系法》)。作为中国对外关系领域第一部单行性、基础性、综合性法律,该法的通过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是中国统筹推进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的关键一步。中国制定《对外关系法》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必要性,贯彻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表明了中国在对外关系、对外交往和参与全球治理中坚定地践行法治的鲜明立场和态度,既是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客观需要。《对外关系法》是宪法相关法,是宪法关于对外关系规定的充实、落实和具体化。《对外关系法》明确了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理念与制度,作为涉外领域基本法在法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是涉外法律法规体系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为其他涉外法律法规提供授权和指引。制定《对外关系法》不仅有利于加快形成系统完备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对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涉外法治体系建设和推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对外关系法》的实施有助于更好地维护中国的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全球治理与国际法治,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杨宜勇

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所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二级研究员

        2023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破除影响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法律法规障碍和隐性壁垒,持续提振经营主体信心,帮助企业恢复元气。2023年7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颁布。《意见》充分肯定,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我们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加快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使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引导民营企业通过自身改革发展、合规经营、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发展质量,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作出积极贡献,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肩负起更大使命、承担起更重责任、发挥出更大作用。

《美国医疗体系:高价低效中的循环——基于医疗工业复合体的分析》

李庆四  许鸿波

(李庆四,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许鸿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

        2020年以来的新冠疫情检验了各国应对重大卫生安全危机的能力。以医疗高科技著称的美国表现并不佳,令人疑问美国医疗系统存在的问题。医疗开支的绝对值和相对值都居世界之最的美国医疗系统的问题,主要与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医疗工业复合体”(简称医工复合体)不断扩张并已深度介入和干扰政府医疗方面的政策有关。医工复合体唯利是图的本性让美国医疗系统陷入了恶性循环,个人和家庭深受其害,危害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并产生一定的溢出效应。本文通过对美国医工复合体的研究,尝试分析医工复合体如何”绑架”美国政治、由此产生的影响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构建》

杨进 杨博晗

(杨进,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亚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副秘书长

杨博晗,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在这一倡议平台下展开全面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做出了突出贡献。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五通目标基本实现;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的中国—中亚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基础得到极大夯实,双边与多边框架下的战略对接合作成为推动中国—中亚务实合作的主要方式;大项目的合作不仅促进了各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有效改善了成员国国民经济结构,并在很大程度上巩固了各国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与作用,也有效提升了各国经济社会平衡发展。在欧亚地区地缘政治、经济和安全环境日益复杂化的大背景下,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中国—中亚合作面临合作需求增长、合作内容扩展和合作质量提升的时代机遇,同时也面临更加复杂的地区安全和大国博弈挑战,需要对未来以高质量发展为指向的合作作出更加准确的判断,找到新时代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着力点。

试论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意义

俞邃

中国当代世界研究中心教授、国际自然和社会科学院院士

        今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常言道,十年磨一剑。“一带一路”倡议这把利剑,十年来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为沿线国家创造42万个工作岗位。“一带一路”倡议的全球基础设施发展战略如今已与151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文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带一路”倡议的十年实践,展现其强大的生命力(在于合理)、感召力(在于真诚)、凝聚力(在于认同)和影响力(在于作用)。共建“一带一路”业已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合作平台和国际公共产品,成为各国共同享有的机遇之路、繁荣之路。“一带一路”倡议重大而深远的时代意义,可以从八个方面加以探讨和认识:“一带一路”倡议与时代精神、“一带一路”倡议与世界变局、“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秩序、“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和平发展、“一带一路”倡议与其他国家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与联合国宪章、“一带一路”倡议与人类共同价值、“一带一路”倡议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俄罗斯加速向东看及中俄共建一带一路的前景

尚月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亚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2022年乌克兰危机骤然升级后,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雪上加霜,短期内几乎没有回旋的余地和机会。在此背景下,加速“转向东方”成为俄罗斯的必然选择。中俄两国战略对接在面临新机遇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现实挑战。

        一、俄罗斯加速“向东看”的战略背景

        2022年俄罗斯对乌克兰发起“特别军事行动”后,美西方迅速对俄罗斯实施空前严厉的政治孤立、金融封锁、出口管制、进口与服务禁令、能源限价及中止部分人员往来等,旨在推动长久而深入地与俄“隔离”“脱钩”“断链”,俄罗斯与西方的各领域关系在极短时间内被迅速砍掉。俄罗斯加速“转向东方”势在必行。

        俄罗斯学者特列宁指出,现在发生的事情(指乌克兰危机)并不是过去三四十年轨迹的转折,而恰恰是“彼得时代”的结束。“特别军事行动”是当代俄外交政策的转折点,俄罗斯联邦的1.0时代已经结束。对俄罗斯的国际地位和作用而言,这些变化意味着外部环境的彻底改变,也意味着这场游戏的目标、任务、战略和战术的变化。在他看来,“转向东方”对俄来说不仅是对外政策的大幅调整,其实施程度在历史上首次关乎俄罗斯未来国家发展前景。

        二、中俄共建“一带一路”面临新机遇

        当前,俄罗斯面临在外交、经济、金融、能源、科技等领域与“集体西方”全面脱钩断链的“新现实”。无论从国家战略还是现实需求层面,中国都是俄罗斯突破困局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伙伴。俄罗斯“向东看”为中俄两国共建“一带一路”、进一步实现战略对接创造了有利条件。首先,俄罗斯的外交议程加速向东倾斜。其次,俄罗斯的贸易流向加速向东转移。第三,俄罗斯的能源出口加速向东锚定。第四,俄罗斯的基建物流加速向东布局。此外,俄罗斯的身份认同加速向东靠拢。

        三、中俄共建“一带一路”的前景

        中俄共建“一带一路”已走过黄金十年。在当前的形势下既面临新的机遇,也存在新的挑战。如何尽快克服困难,趋利避害、审时度势运筹大国关系,决定着未来中俄共建“一带一路”的成效和前景。

        从俄罗斯内部看,一是需要大力扩建物流通道。二是需要长期、持续、大规模的资金投入。三是需要尽快重建资金流动渠道。四是需要尽可能改善软环境。从外部看,中俄共建“一带一路”面临的周边环境也正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地缘环境上,近年中俄共同认可的、基于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亚太概念已受到强烈冲击。双边关系上,2022年以来日本、韩国、新加坡一改2014年之后的“游离政策”,义无反顾地加入反俄阵线,追随美制裁,与俄关系明显恶化。即使在“东方”内部,一些国家与俄合作也受到了美西方越来越大的压力和限制。

        今年10月,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在北京召开,中俄将以此为契机续推高质量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和地区危机和挑战,促进战略对接,实现发展振兴,为两国人民创造更多福祉。

《欧亚变局下中亚政治与安全格局的重构趋势》

许涛

(许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兼中亚室主任)

        2022年中亚地区可谓状况频发、跌宕起伏,令人应接不暇,却也波澜不惊。哈萨克斯坦的“一月骚乱”,塔吉克斯坦的5月戈尔诺-巴达赫尚暴力袭击事件,乌兹别克斯坦的7月卡拉卡尔帕克斯坦骚乱,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之间的9、10月武装冲突,似乎成为这一地区在这一年中挥之不去的阴霾。但另一方面,在以俄乌冲突为中心的欧亚地区政治、安全危机影响下,中亚各国社会进入加速转型期。在政治体制上尝试改变长期以来相对集中的总统制权力构架,建立新型民族国家政体和重构地区安全格局的设想成为中亚各国独立30年后更加迫切追求的新目标。然而,历史遗留问题的发酵与现实综合条件的更新依然对这一地区性进程产生着不同矢量的影响力,也为这种趋势的前景增加了重大不确定性。

上一篇:2023年第5-6期文章概要
下一篇:2023年第9-10期文章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