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略观察》
2023年第3-4期文章概要
发布时间:2023-04-30

中国政治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李庆四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政治现代化是世界各国政府都在致力于实现的发展目标,作为发展中国家后起之秀的中国也不例外。新中国比西方国家在政治治理上起步晚、任务重、困难大,经过不断努力提升和完善,后来居上,成效卓著,不仅对自身政治进程影响深远,而且更具有广泛的世界意义。这种意义主要体现在打破了长期以来西方治理现代化的垄断地位,为面临困境的广大非西方国家提供了不同治理思路,在西方政治治理模式一家独大的世界政治中有助于东西平衡和世界和平,最终将有利于中国实现复兴梦想。本文从中国政治现代化内涵和经验出发,探讨其对世界政治治理现代化的价值所在。

中俄关系坚韧深厚影响非凡

俞邃

中国当代世界研究中心教授、国际自然和社会科学院院士

        近期最具全球影响力的有三件大事:其一,习近平主席2023年3月访俄的友谊、合作、和平之旅,在乌克兰危机上劝和促谈,占据了国际舆论制高点,中国的国际威望上升到一个新高度;中俄计划联合开发俄罗斯远东地区,是中俄关系升级的重大举措,或将成为世界经济合作范式中特别耀眼的一页。其二,中国促进沙特与伊朗和解,沙特与叙利亚等随后跟进,千年难题化解,其影响巨大而深远,将从根本上改变中东乃至世界格局。其三,美国陷入经济政治困境,银行纷纷倒闭,围绕特朗普被捕受审再度激起社会分裂的政治骇浪。这三件大事将进一步动摇美国所维护的“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标志着美国世界霸主地位的衰落进程加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俄之间坚韧深厚关系的世界影响力尤其凸显。

        2022年,尽管俄罗斯受到美国西方的严厉制裁,中国受到美国及其追随者多方面的打压,中俄之间的合作非但没有动摇,反而更加稳定发展。中俄关系坚韧深厚,其意义在于:其一,出于国家利益和平发展的需要,中俄双边关系将赋予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更加丰富的内涵,推动中俄关系向着更高水平发展。其二,中俄关系彰显了“结伴不结盟”政策的强大生命力,切实体现了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这为当今世界国家关系、特别是大国关系树立了榜样,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共同发展的强大因素。

国际关系格局变化新趋势的现实与展望

孙海潮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兼欧洲中心主任

        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军事冲突主导了2022年的国际局势。俄乌冲突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对世界地缘政治和经济战略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将长期成为牵动国际局势变化的聚集点。冷战以美西方取得胜利而结束,乌战则以俄拼出最后之力破解战略围堵而开启。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世界各国从未如现在这样拒绝按照美西方指令站队。

美国阻挡不住中国芯片产业创新发展

李长久

本刊特约撰稿人

        拜登2021年入主白宫以来,拜登政府主要围堵遏制中国半导体产业,特别是控制芯片等关键核心技术和相关产品流向中国,妄图阻挡中国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维护美国科技霸权。美国经济学家智库技术和电信分析师希里安表示,中国未来将继续扮演半导体行业的关键角色,因为中国是最大的最终产品制造中心。越来越多权威研究机构和业内专家认为美国阻挡不住中国半导体主业、芯片制造业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改革开放4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10多年来,中国科技实力、研发和创新能力节节增强和提高。从“两弹一星”、杂交水稻、新能源、半导体芯片,超级计算机到北斗导航。璀璨星河中,“天问”探火、“羲和”探日、载人航天、“神舟”与“天河”对接;广袤大海里,“海斗一号”成功实现万米下潜和科考应用;杳杳冥冥间,“祖冲之二号”“九章二号”量子计算机实现量子优越性……中国科学技术在多个领域不断探索前行。中国目标是,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为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科学技术基础。“寰球同凉热,人类共命运。”中国尽早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将再次为世界科技进步、各国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世纪以来美国中东政策的演变与特点

唐志超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政治研究室主任

        进入21世纪后,美国政府的中东政策经历了由反恐战争到战略收缩,再到大国竞争的三个阶段急剧变化。小布什时期,美对中东采取侵略性的进攻政策,推行反恐战争,意欲对中东国家实施民主改造。奥巴马—特朗普—拜登时期,战略收缩是美中东政策的主题词。拜登上台后,在延续战略收缩路线的同时,将中东作为大国竞争的重要战场,竭力阻止中俄“填补权力真空”。总体看,中东在美全球战略中地位逐步下降,保守的现实主义日益主导美中东政策,美国与中东伊斯兰国家的矛盾由激烈冲突走向有所缓和,美在中东主导地位有所削弱。

中阿命运共同体的机制构建与发展前景

孙德刚

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党的十八大以来,多边机制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合作平台。阿拉伯国家在地理上连成一片,面积1300万平方公里,横跨亚非两大洲,联通印度洋和大西洋,扼守东西方海上交通要道,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天然伙伴。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作为多极格局中的重要战略板块,阿拉伯国家战略自主性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2022年12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沙特,出席在利雅得召开的首届中国一阿拉伯国家峰会和首届中国一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并在中阿峰会开幕式上发表《弘扬中阿友好精神携手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主旨讲话。习近平主席指出,中阿互利共赢,树立南南合作典范,双方已在中阿合作论坛框架内建立17项合作机制。中阿峰会对于新时代中阿合作论坛建设起到纲举目张的引领作用,机制建设对于推动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守望相助是中阿友好的鲜明特征,平等互利是中阿友好的不竭动力,包容互鉴是中阿友好的价值取向。中阿双方关系从冷战时期单维的“政治伙伴”、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伙伴”发展为21世纪初期的“战略合作伙伴”,为新时代中阿命运共同体建设奠定了基础。在国际体系转型、美国从中东收缩、中东国家战略自主性不断增强的背景下,阿拉伯国家从“向东看”转变为“向东进”。2022年以来,海合会秘书长以及沙特、科威特、阿曼和巴林四国外交大臣集体访华,体现出新冠肺炎疫情下中阿命运共同体建设再上新台阶。2022年2月,埃及总统塞西、沙特王储穆罕默德、卡塔尔埃米尔塔米姆等阿拉伯国家领导人应邀参加北京冬奥会。中阿积极开展元首外交,加强政治引领,使双方关系在新的历史阶段提质升级,成为不同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国家开展全方位、多领域、中长期合作的典范。双方站在世界多极化和人类文明多样性的高度,推动中阿优势互补、相互依存,是加强南南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

        首届中阿、中海峰会的成功举办,体现出中阿战略伙伴关系的整体性、务实性和时代性。这次峰会决定全力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并制定《中阿全面合作规划纲要》,共同擘画中阿关系未来发展蓝图,中阿双方将在支持发展、粮食安全、卫生健康、绿色创新、能源安全、文明对话、青年成才、安全稳定等八个领域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合作。在百年变局和大国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推动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树立了发展中国家团结协作的标杆,更将对全球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发展中国家迈向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土战略合作关系:评估与展望

杨晨

上海大学土耳其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副教授

        土耳其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国家,也是地区大国。早在2008年,土耳其联合阿塞拜疆、伊朗、格鲁吉亚、哈萨克斯坦以及吉尔吉斯斯坦发起了“丝绸之路倡议”。2014年11月,埃尔多安总统在会见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习近平主席特使孟建柱时指出,土政府全力支持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2015年6月,土政府专门设置了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的协调员。2015年11月,双方共同签署了共推“一带一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2017年5月,埃尔多安总统在来华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两国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土耳其共和国政府国际道路货运输协定》。

        与此同时,2010年中国与土耳其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实现了中土关系的升级。十年来,中土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实现了快速发展,但考虑到2022年以来沙特、伊朗、以色列等国在中国外交版图中的作用更加凸显,中土关系能否提质升级,从当前的战略合作关系提升到更高的水平就变成了一个重要问题。因此,本文拟就中土关系的发展现状、取得的进展、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推进的路径进行评析。

俄乌冲突与伊朗维持中东地区均势的对外行为

章远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研究员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全球秩序变动加剧。中东地区在世界政治格局中,以逐渐明朗的新中间地带姿态获得自“阿拉伯之春”以来前所未有的宽松的外交空间。伊朗是中东核心政治力量之一。相较于其他中东国家,伊斯兰革命之后的伊朗面临更为严重的与美西方主导的自由主义国际秩序之间的结构冲突。俄乌冲突增加了伊朗国境之外的暴力阴影。为获得合理的国家利益收益,同时抑制不安全状况的发生,伊朗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后的对外交往策略是维持地区均势。由于中东地区没有有效的一体化体系,且国家间相互依赖程度不高,在国外暴力和结构冲突的双重压力下,伊朗的对外行为是理性地优先考虑自身防卫安全,继而考虑突破结构冲突环境所施加的惩罚,再而对地区内关键国家和全球范围内的战略伙伴作出合作姿态以减少包括国防在内的开支,这些行为不仅从客观上增加了国家经济利益,而且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生存危机。

单边制裁:种类与程度;长臂和强臂

易显河著   王佳译

(外交学院国际法系教授、《中国国际法论刊》主编;

外交学院国际法系副教授)

        本文概述了对单边制裁的常规分析,包括以下三个步骤:第一,制裁措施是否被禁止,不管作为单边制裁,抑或是作为另一名称下的某种行为;第二,制裁措施能否被合法地表述为另一种合法行为,几乎或显然是作为一种“辩护”;第三,某些特殊法律制度是否禁止或间接禁止单边制裁措施,无论何种。每一步骤中都同时包含种类和程度的问题。管辖权制度对本文的分析可能有重要作用。有时,为证明某一措施的合法性而主张的所谓长臂管辖权过于微弱和具有压迫性,以至于最好将其称为“强臂管辖权”。无论如何,即使管辖权存在一定的依据,也不能单纯由此使制裁措施具有合法性。每一步骤的分析中,制裁措施背后的真实意图解决了种类的问题,而应当被认真识别。特定的真实意图是独特的,其使某一行为成为独特的国际行为。这将驳斥以下论点,即制裁措施所涉及的意图也“可能”是将其视为合法措施所需的意图。为了论证的目的,假设某一措施中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意图,那该项措施既可被证明为发起制裁国的反措施(或称反制措施),又可被证明为对目的国的主权事务的非法干涉,这里可能存在需要解决的规则冲突问题。最终,重要的问题是决策者在评估意图时的审查程度或审议标准。

上一篇:2023年第1-2期文章概要
下一篇:2023年第5-6期文章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