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略观察》
2022年第11-12期文章概要
发布时间:2022-12-30
区域发展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李庆四  胡玉坤
(李庆四,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研究员、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胡玉坤,英国伯明翰大学硕士、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

        党的二十大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和内涵,指出了脚踏实地的奋斗路径,描摹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切合中国国情、与世界各国共谋进步的发展道路,是人类文明形态的伟大补充与创造,与西方现代化模式具有本质不同。本文回答了为何不能继续走已有的西方现代化道路,解释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必要性,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和内涵,讨论了如何以更高站位、更优质量、更新面貌、更高效率全方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增长极模式、创新试验田模式、推进要素自由流动等发展建议。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科学内涵及理论逻辑*
——基于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法的分析
林卫斌  吴嘉仪  施发启
(林卫斌,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吴嘉仪,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施发启,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二级巡视员、高级统计师)

        本文运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法对进口品在经济循环中的价值流向进行细分,以准确 衡量内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以及国内生产体系对国际供应链的依赖程度,并在此基础上从需求和 供给两个视角理解新发展格局。本文研究表明:第一,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带动份额从2010年的 20.8%下降到2018年的14.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10年的10.4%下降到2018年的4.2%,外需对 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趋于减弱,我国经济已经在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第二,国民经济40个 产业部门中有36个部门外需对增加值的带动份额趋于下降,但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 制造业、纺织业等17个部门外需对增加值带动份额仍在20%以上, 新发展格局下国际市场仍然具有 重要作用;第三,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等关键部门的生产对 外依存度较高,是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提升经济竞争力的重 点领域。本研究为理解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定量分析基础,有助于更加准确地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 机理与内涵。

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体系建设
杨宜勇  邓芳芳
(杨宜勇,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所长,二级研究员
邓芳芳,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

        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为未来一个时期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指明方向。本文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五个方面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即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体系建设,必须做好“五个坚持”,即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始终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始终坚持全民参与的社会协同,始终坚持依法治国的治理模式。在新的赶考路上,中国共产党将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道路、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理论逻辑与推进路径*
黄燕芬  刘志成
(黄燕芬,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刘志成,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大宗商品市场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部署,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高质量发展、建设强大国内市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有重要意义。积极稳妥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必须在处理好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中央统筹与地方融入、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等四方面重要关系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要素市场、资源环境市场、商品服务市场的统一性和资源配置效率,持续推进统一基础制度、统一市场设施、统一市场监管、破除市场壁垒等重点任务。

双循环格局与全球技术阵营划分是耦合还是对冲?
——以德国市场分化问题为视角
张屹   王展鹏
(张屹,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后
王展鹏,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院长,教授)

        随着中国于2020年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欧盟市场、德国市场都几乎在同时期逐步转向内部市场。这其中有多层面的原因,其中“战略自主”、“数字主权”为欧洲人当下产业政策第一要务,其经济利益、政治利益考量完全不同于中国视角。德国政党纷争对中德经贸关系的影响也存在很多变数。此外,全球技术阵营的地缘格局划分也是造成全球市场分化和德国经济保守主义政策的时代背景。在德国及欧元区市场萎缩仍敝帚自珍的背景下,深化中德数字化合作、优化中欧经贸往来是关联东西方两个价值链“齿轮”的重要契机。

研究国际问题要运用方法论
俞邃
(国际自然和社会科学院院士、中国当代世界研究中心教授)

        笔者从事国际问题研究65年,曾将有关研究的方法归纳为三句话:跟踪研究,发展地看问题;温故知新,历史地看问题;把握规律,辩证地看问题。

        一、跟踪研究,发展地看问题

        国际形势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今更是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研究国际问题不能停留在对一时一事作出判断,而必须跟踪研究,发展地看问题。纵观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的30年,可以看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如今进入新阶段。

        第一阶段,1991年—2000年。这是美国和西方消化和扩大苏联解体成果的10年。第二阶段,2001年—2010年。以美国经受“9·11”恐怖袭击事件、伊拉克战争受挫,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为标志,其处境日趋艰难。第三阶段,2011年—2020年。以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群体性崛起为标志,加之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地位凸显和“20国集团”作用上升,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进一步动摇。

        2021年以来进入一个新阶段。以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中国消除绝对贫困和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为标志,中国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遵循第二个一百年的战略宏图,于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据多方评估届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将超过美国),并积极推进两岸关系融合发展,审时度势争取以切实有效的方式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二、温故知新,历史地看问题

        国际问题的产生、发展和变化,都有其历史渊源。为弄清是非,洞察未来,往往不仅既要横向看问题,还要纵向看问题。

        三、把握规律,辩证地看问题

        笔者曾将认识国际形势的辩证法归纳为11点:对立统一性、事物两重性、现象与本质、内因与外因、渐变与突变、必然与偶然、主流与支流、相对与绝对、一般与特殊、矛盾转化和否定之否定。

欧盟经济濒临衰退  中欧合作互补共赢
李长久
(本刊特约撰稿人)

        西班牙《世界报》网站2022年10月10日发表文章概括欧盟所处严峻形势:在政治上不堪重负,在制度上陷入瘫痪。战争的疲劳、能源和经济危机。保加利亚政治学者克勤斯特夫认为,未来六个月或将是欧盟历史上最艰难的六个月。他说,寒冷即将来临,能源和燃料价格飙升,利率上升,抵押贷款变得成本更高,锅炉和实体经济都在冻结,“内部紧张局势也在加剧”。而在另一边,2021年中国和欧盟贸易额首次突破8000亿美元,中国已是欧盟最大贸易伙伴,双向投资累计超过2700亿美元。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期间,中国曾源源不断向欧盟国家和居民提供抗疫和防疫物资。在寒冷来临之际,中国的保暖设备和“过冬八大件”正在源源不断供应欧盟国家和居民。中国在欧盟面临危机的时刻,再次雪中送炭。

2022年度十大国际新闻
孙海潮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兼欧洲中心主任)

        2022年,世界形势由“混乱与对立”发展为“分裂与战争”,地缘政治局势持续紧张,全球治理严重缺失,粮食能源危机反复叠加,世界经济更显脆弱,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受到颠覆性冲击。全球正面临前所未有、方兴未艾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

        一、《关于防止核战争与避免军备竞赛的联合声明》签署

        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向哈萨克斯坦派出维和部队

        三、北京冬奥会胜利召开并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评价

        四、俄罗斯在乌克兰顿巴斯地区发起“特别军事行动”

        五、美国联合日韩印度等搭建“印太经济框架”

        六、金砖国家峰会和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成功举办

        七、美国众院议长佩洛西强行窜访中国台湾地区

        八、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

        九、美国中期选举恶斗连连凸显社会分裂加剧

        十、G20印尼巴厘岛领导人峰会聚焦共同挑战

上一篇:2022年第9-10期文章概要
下一篇:2023年第1-2期文章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