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略观察》
2022年第9-10期文章概要
发布时间:2022-10-30
科学认识“中国之治”的成功密码
杨宜勇   罗玉辉
(杨宜勇,国家发改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所长、二级研究员
罗玉辉,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并利用这些规律对时代特征进行科学解读,逐渐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助推世界经济发展、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可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推动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是“中国之治”的成功密码。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再思考
——开发节约并重 构建现代能源体系
       创新驱动发展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王家诚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在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的复杂形势下,面对今后能源、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重大挑战,中国必须继续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能源发展总战略,深入推进能源革命,扎实建设能源强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国能源发展的战略思路可确定为:

        (一)节能优先,保护生态环境

        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指引下,坚持“全面节约”战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二)立足国内,多元绿色发展

        以“绿色、低碳”理念引领,坚持能源产业绿色化的发展方向,突出发展可再生能源,着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进多元产业体系向以新兴绿色能源为主转变。

        (三)全局统筹,推动能源革命

        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总体框架下,构建由能源产供、能源消费和区域能源三个支柱体系支撑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现代能源体系,全方位保障能源安全。

        (四)创新驱动,建设能源强国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信息化驱动现代化,互联网与能源深度融合,推进中国特色能源互联网发展,开创能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格局,支撑建设现代化强国。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巨大成就和深远影响
李长久
(本刊特约撰稿人)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自2013年启动9年来,已有149个国家即世界2/3的国家、32个国际组织即世界1/3的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200多份合作文件。“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一个个“世纪工程”、“民生工程”、“未来工程”为各国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一幅共同追求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壮美画卷在五大洲徐徐铺展……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出席2017年5月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表示,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方向一致,将为协助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和实现联合国目标做出贡献。

中拉能矿资源投资合作的可行性分析及合作建议
郑猛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副研究员)

        出于对国家安全长远发展的重要考量,加快形成保障战略性能源矿产安全与应用的全球化战略、加紧布局我海外权益矿是当前一项极为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拉美是我对外直接投资主要目的地之一,在我能矿资源海外投资中也有着突出潜力。从供应角度看,拉美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应对当前国际形势带来风险与挑战不容忽视的地区。然而,中拉能矿资源领域的投资合作面临着现实性机遇与挑战,中拉投资合作面临较为复杂的内外部环境。本文试图从中拉能矿资源领域投资合作的可行性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实施推动在拉美地区的能矿资源权益资产布局提供思路,并将为中拉在新时期整体合作的提质升级提供智力支持。

        中国要建立稳定、有效、可持续的能矿供应体系,必须加强中拉能矿投资合作,实现多方共赢。从战略上来看,中国应从合作对象、合作方式、合作内容、合作进程等方面予以关注。针对中拉能矿资源投资合作,本报告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逐渐扩大能矿领域沿产业链的投资比例2、注重基层勘探投资,关注矿石品质以及矿产可追溯性要求3、稳固传统能矿投资,构建新能源产业链4、中拉基础设施合作应兼顾对能矿领域的战略性部署,解决能矿企业生产和运输域的战略性部署,解决能矿企业生产和运输的困境的困境5、关注拉美国家具体国情,降低各方面风险。

国际安全视域下气候变化政策理念的外延扩展与实践范畴分析
张屹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助理研究员)

        气候变化问题引发的公共政策方案需要从多维度审慎、规划,从经济、社会、环境等领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参与全球治理的进程中,作用愈加凸显,企业的社会感知和政治认知在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衍生问题当中得以展现。在各国政府制定公共政策,实现有效的社会治理过程中,企业的参与、尤其是私人企业的制度化合作,是必要的补充。2014年美国国防部《四年防务评估报告》将气候变化视为“威胁放大器”,指出持续干旱、热浪频发、暴雨洪水灾害都将引发食物短缺、环境恶化、社会紧张、政治动荡。极端天气事件叠加宗教矛盾、民族、社会矛盾将会使“地缘政治断裂线”上的脆弱国家陷于失序,叛乱团体、有组织犯罪以及恐怖主义组织有可能乘势而起,从而威胁到国家安全。从而军事力量参与气候治理也是政策外延的重要扩展。由极端气候导致的水位下降,从而影响水力发电,再由能源紧张传导至地缘政治紧张,折射出当今全球治理模式的新局面。这将引发我们对传统政治内涵、气候变化治理理念的思考范式转换,在实践中也亟需扩展政策的外延。

法国在环撒哈拉地区反恐得失及非洲安全形势前景
孙海潮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欧洲中心主任、原中国驻中非大使)

        非洲是美国推行“大中东民主计划”和全面反恐战争的直接受害方。长达10年的“阿拉伯之春”,特别是利比亚战争,中东地区的恐怖主义活动与非洲连成一片。利比亚卡扎菲政权被推翻后,数十万军队连带高新武器和通讯交通工具流向撒哈拉以南非洲,恐怖组织合流并宣布效忠“基地”组织和“伊斯兰国”组织,非洲沦为国际恐怖主义的重灾区。美欧选择性反恐,充满利己性和利用性,以反恐为目的推行控制之实,这也是非洲恐怖活动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

        非洲在觉醒,需求在增加,非洲向东看的倾向不断加强。但必须看到,短期时间内,非洲的苦难不会发生重大逆转,非洲政局动荡的形势难以改观,国际恐怖主义对非洲的危害不会减轻,非洲安全形势面临的挑战不但不会消失还将有一定程度的增强。

从“北溪2号”曲折之路看美俄“欧洲能源战略博弈”及其影响
王玫玖   徐枫
(王玫玖,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研究生
徐枫,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教授)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特别军事行动,俄乌军事冲突爆发,随后美欧对俄罗斯实行能源、贸易、金融等全面经济制裁,进而冲突效果外溢,引发严重的欧洲能源危机,进一步加深了美俄在欧洲能源与地缘战略博弈。9月27日,受俄乌军事冲突影响、命运多舛的“北溪2号”(包括“北溪1号”)天然气管道意外受到人为破坏发生泄漏,这个深受地缘政治影响的跨境跨国重大气燃气管道项目再次受到全球关注,进一步强化了美俄欧洲能源与地缘政治博弈,美国成为最大赢家,欧洲成为最大输家,俄罗斯则有失有得,而且对欧洲与世界能源格局生产深远影响。

上一篇:2022年第7-8期文章概要
下一篇:2022年第11-12期文章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