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略观察》
2018年第4期文章摘要
发布时间:2018-04-04

要妥善解决争端  避免爆发贸易战

李长久

(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美国总统特朗普2018年3月8日签署公告正式宣布将对进口钢铁和铝产品分别征收25%和10%的关税。有关国际机构和国家不约而同地表示,要妥善解决争端,避免爆发贸易战。

        贸易战严重危害世界贸易和经济

        很多权威机构和专家学者研究结论是:美国挑起全面贸易战,将严重危害世界贸易和世界经济。

        美国挑起贸易战损人害己

        美国国内越来越多有识之士反对特朗普政府对进口钢铁和铝产品加征关税,他们认识到,美国挑起全面贸易战既损人又害己。

        美国越来越多有识之士为何反对特朗普政府挑起全球贸易战呢?

        第一,美国以纸币换取全球商品

        第二,炒作美元获取超额利润

        第三,贸易自由化为美国带来巨大利益

        在短短两个月之内,美国官方权威报告如此集中攻击中国并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和主要挑战,这是中美建交近40年来前所未有的,我们必须从长计议、全面布局、有力应对。

        一、实事求是是地界定中美在世界的位置

        二、不谋求取代美国在国际上的作用和永不称霸

        (一)关于中国持有美国国债问题

        (二)实现农产品进口多元化

        (三)减少从美国进口大飞机等高端产品

        (四)中美经贸关系稳定发展符合两国利益

        (五)坚决反对美方签署“与台湾交往法案”

        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中方敦促美方纠正错误,停止美台官方往来和提升实质关系,慎重妥善处理涉台问题,以免对中美关系和台海地区和平稳定造成严重损害。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国人民的神圣职责。

 

 

新时代中国外交战略如何推进

刘建飞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 教授)

        中国共产党“十九大”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概念明确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带领中国人民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预计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此同时,还要实现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两项历史任务。就目前状况来看,比较突出的难题有五个,即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中印关系、朝核问题、南海问题。它们涉及大国关系、周边关系、同发展中国家关系、多边外交,也影响到全球治理和“一带一路”。这五个难点相互交织、相互作用,错综复杂,很难解决,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持续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运筹好这五个难点,对推进新时代中国外交战略的实施至关重要。

        一、防范中美关系的“两个陷阱”

        中美关系一直是影响中国外部环境最带根本性、全局性的环节。中美关系的状况直接影响到中国的总体外部环境,也会牵动其他四个难点。

        二、适时改善中日关系

        日本是中国的近邻,又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处理好中日关系对推进中国周边外交意义重大。中日关系有两个逻辑,需要统筹兼顾。

        三、稳定发展中印关系

        印度是中国的邻国,是世界仅有的人口超10亿的两个国家之一,是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二十国集团成员。国际观察家对印度的发展前景十分看好。从印度的秉赋和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印度成为一个世界级大国是必然的。在中国外交战略布局中,对印外交既是周边外交,又属大国外交。

        四、积极促进朝核问题降温

        朝核问题近10多年来一直是国际热点,是影响东北亚安全的一个敏感问题。对中国外交来说,朝核问题主要涉及中朝关系、中美关系和中韩关系。虽然俄罗斯和日本也是朝核问题的利益攸关方,但相比之一,朝核问题对它们与中国的关系影响较小。

        五、抓紧时机推动解决南海问题

        南海问题在奥巴马政府时期升温,成为举世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美国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有关。

 

 

全面开启中国经济现代化新征程

杨宜勇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所所长 研究员)

        众所周知,世界现代化可以分为两大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第二次现代化是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物质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新中国成立以后到2012年,中国完成了第一次现代化的任务,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1%,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5.3%,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4.6%,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为13540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7118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2.6%。并由此展开了第二次现代化的新进程,到2017年,2017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7.9%、40.5%和51.6%,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139008万人,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52%。展望2050年,中国第三产业的加值比重有可能达到70%,人口城镇化率有可能达到75%。

        经济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经济现代化就不会有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一、推进经济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

        二、推进经济现代化的根本目标是共同富裕和国家富强

        三、推进经济现代化离不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推进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前提

        五、补经济现代化的短板必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六、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均衡推进经济现代化的需要

        七、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制度保

        八、全面推进经济现代化必须加快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九、经济现代化必须不断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

        十、结束语

        任何现代化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经济现代化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不能拔苗助长,只能因势利导。

 

 

让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

飞翔

(本刊特约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我们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一、如何进一步增强获得感

        一要不断提高老百姓就业质量和人民群众收入水平。

        二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二、如何进一步增强幸福感

        一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二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三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三、如何进一步增强安全感

        一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二要有效维护国家安全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使命之一。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说“我了解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是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养老、居住、环境等方面的事情,大家有许多收获,也有不少操心事、烦心事。我们的民生工作还有不少不如人意的地方,这就要求我们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为人民造福的事情真正办好办实。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要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其中不仅充满了浓浓的民生情怀,而且传递了中国共产党将矢志不移地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理念和决心!!

 

 

金融扶贫值得关注的问题及其解决

王元龙

(改革开放论坛理事)

        2018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指出,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要清醒认识把握打赢脱贫攻坚战面临任务的艰巨性,清醒认识把握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紧迫性,扎扎实实把脱贫攻坚战推向前进。金融扶贫在脱贫攻坚战的作用日益突出,本文就金融扶贫值得关注的一些问题、构建金融扶贫长效机制,以及充分发挥金融扶贫在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作用等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金融扶贫值得关注的一些  问题

        当前,我国脱贫攻坚面临的困难挑战依然巨大,金融扶贫存在着值得关注和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一)金融扶贫的农村金融环境亟待完善

        (二)金融扶贫信息不对称风险增加

        (三)金融扶贫长效机制尚未真正建立

        (四)金融扶贫脱真贫、真脱贫的任务艰巨

        二、构建金融扶贫长效机制

        构建金融扶贫长效机制的关键,在于保障金融扶贫的可持续性、完善金融扶贫风险防控机制和培育脱贫的发展能力。

        (一)保障金融扶贫的可持续性

        (二)完善金融扶贫风险防控机制

        (三)培育脱贫的发展能力

        三、金融扶贫的全方位支持

        当前,我国已进入脱贫攻坚的决胜期,在这一阶段要继续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目标,打好金融扶贫“组合拳”;要以实现“服务实体经济、防化金融风险、改革创新发展”三大目标为动力,进一步提升做好金融扶贫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一)加强金融政策支持

        (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三)提升金融供给数量与质量

        (四)金融创新支持乡村振兴

        (五)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

        (六)加强金融产业支持

        (七)加强金融人才支持

 

 

“中国威胁论”的五个特性

俞邃

(国际自然和社会科学院院士、中国当代世界研究中心教授)

        党的十九大制定未来发展战略之后,西方的“中国威胁论”再度弥漫。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将党的十九大精神加以具体化,内外政策充满和平发展氛围,足以让“中国威胁论”无地自容。王毅外长在记者招待会上畅谈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义正辞严地驳斥了“中国威胁论”。

        “中国威胁论”究为何物?又从何而来?我看它有五个特性。

        一是虚伪性。“中国威胁论”是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中国发展模式显示巨大成效,被渲染的“中国崛起”、“强国战略”引起外界或敌视或疑虑,从而杜撰的一种谬说。

        二是阵发性。自新中国诞生以来,散布“中国威胁论”可说是一种常态。但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攻击者心态的变化,往往时有起伏。

        三是劣根性。编造和传播“中国威胁论”的人,背景不尽相同。始作俑者多出于霸道+张狂。 

        四是迷惑性。西方拥有强大的舆论工具,其煽动作用非同小可。“中国威胁论”的确能够迷惑一些对中国怀有传统偏见的人,尤其是一些不明真相的人。

        五是脆弱性。“中国威胁论”毕竟经不起时间考验,根本原因在于它脱离中国的现实,违背事物的逻辑。

         “中国威胁论”与“中国崩溃论”是一体两面。如果说“中国崩溃论”业已成为国际笑柄,那么“中国威胁论”迟早也会被公正的国际舆论所唾弃。

 

 

艰辛的复兴之路

——从普京2018年国情咨文谈起

丁原洪

(改革开放论坛高级咨询委员)

     3月1日,普京总统发表本届任期内最后一次国情咨文,历时近俩小时,创历年来最高纪录。普京强调指出,此次国情咨文具有“特殊的、有别一般的性质”。他总结了俄罗斯过去几年在内政、外交和国防等方面取得的成绩,着重谈及未来6年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防与国际安全两方面的目标、任务。他表示未来6年对俄罗斯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由于普京在3月18日俄罗斯总统选举中稳操胜券已无任何悬念,此次国情咨文实际上是普京在下一届总统任期内的施政纲领。

        普京之所以能够在20年的时间里重振俄罗斯“世界大国地位”,关键在于他坚持奉行符合俄罗斯国情的内外政策。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点:

        一、坚持走俄罗斯自己的路。普京在第三任期伊始,在2012年12月12日俄宪法日发表的国情咨文,着重谈俄罗斯的民族精神,皆在把一度迷失自我的俄罗斯重新拉回到自己的路的正确轨道。正因为如此,俄罗斯能够顶住各方压力,客服各种困难,取得如今的成绩。

        二、坚持维护国家的团结稳定。面对苏联解体引发的冲击和外部势力的持续干扰,维系政局稳定、国家团结对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尤为关键。

        三、坚持根据国情谋发展、保安全。俄幅员辽阔,发展极不平衡。西伯利亚地位和此极地区相对落后,亟待开发。

        俄地域广阔,边界漫长,国防安全任务格外沉重。建立强大的军事力量并不断推进军备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现实充分表明,拥有堪与美国军力相匹敌的实力,是俄重振“世界大国地位”的一张王牌。此次国情咨文在西方引起的震动就是明证。

        尽管俄罗斯在落实普京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的各项任务还会遇到不少挑战,但从过去10多年的实践来看,俄罗斯实现重振“世界大国地位”是可以期许的。这将对世界安全局势的变化起到很大的影响。俄罗斯国内外情势演变,值得我们密切关注。

 

 

民族主义思潮在欧洲蔓延

丁原洪

(改革开放论坛高级咨询委员)

        3月4日,由于两起选民投案关乎欧洲的未来而被西方媒体喻为“超级星期日”,引发欧洲民众的极大关注。

        继去年奥地利大选之后,“超级星期日”再度显现反移民、反一体化,或者说反精英、反建制的思潮在欧洲继续蔓延,势不可挡。

        这种被冠以“民粹主义”的思潮,实系右倾保守的民族主义。它的兴起既与欧洲政治经济形势相关,也是一体化本身固有矛盾促成的。

        一、长期以来,欧洲各国都是中左或中右性质政党轮流执政。上个世纪90年代,欧洲一体化进度顺利,各国经济形势不错,中左的社会党和社会民主党一度在欧盟15个成员国中13个执政,执右翼的法国国民阵线被视为异端邪说,成不了气候。可是,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影响下,欧盟经济持续衰退、欧盟主权债务危机。以及其后发生的大量难民涌入、恐袭事件不断,招致草根阶层以及部分生活水平下降的中产阶级的极大不满。

        二、欧盟是欧洲一体化的结晶,是以“主权让渡”或称“主权分享”原则的基础建立起来的。但是欧盟依然是由民族国家组成的,成员国拥有自己不可侵犯的主权也是国际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目前的欧盟内部矛盾重重,争执不休,民众失去信心,民族主义思潮泛起;外部又面临大西洋两岸关系紧张,不断恶化;在经济技术层面又遭遇新兴经济体的竞争。可谓内外交困,欧盟一体化的的前途确实堪虞。

 

 

城市行政层级视角的人口流动影响机理研究

黄燕芬    张超

(黄燕芬,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张超,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博士)

        一、引言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即区域间、城市间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

        对于我国人口流动的影响机理,现有研究主要从流动收益和流动成本两个角度进行了探讨。从流动收益角度看,迁入地的产业结构、就业机会、收入水平、生活品质等,都对流动人口产生拉力。从流动成本角度分析,财产税通常被认为是西方国家城市居民最直接的考虑因素,但我国尚未对城市居民自住房屋征收房地产税(重庆和上海试点除外),因而国内学者研究往往聚焦于住房价格与人口流动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上,但仍存在一定分歧,如李拓、李斌(2015年)认为住房价格对人口流动产生负向影响,而白极星、周京奎等(2016)则认为人口流动与城市住房价格存在一种倒“U”关系。

        二、理论基础及假说

        我国作为单一制的发展中国家,当前正处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期,尽管“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改革方向非常明确,但城市发展过程中仍有诸多领域受到行政因素制约。行政层级作为特定的城市政治、经济地位标识,不但对人口流动产生直接影响,而且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公共服务、商品房价格等市场化因素对人口流动作用的发挥。

        (一)城市行政层级与人口流动

        (二)城市公共服务与人口流动

        (三)房地产租税、房价与人口流动

        (四)城市行政层级制掣下的“用脚投票”机制

        三、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一)模型设定

        在理论分析基础上,为验证假说1、假说2和假说3,同时考虑到人口流动存在一定的惯性,即某城市上一期流动人口规模会对当期流动人口规模产生影响(杨晓军,2017),本文构建包含城市行政层级、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和商品房价格水平等解释变量的动态面板模型:

        (二)变量含义与数据来源

        1.城市流动人口

        2. 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3. 城市商品房价格

        4. 城市行政层级

        5. 控制变量

        四、实证结果分析

        模型1采用简单OLS回归,从结果看除滞后一期因变量外,其余变量均不显著,且商品房价格变量和劳动力市场失业率变量系数符号为正,人均GDP变量系数符号为负,这明显有悖于经济理论和客观现实,说明使用OLS回归得到的估计结果是有偏的。同时,经过验证发现人均GDP变量VIF值较高,推断这也是导致估计偏误的原因之一。

        五、结论与讨论

        第一,城市行政层级作为我国城市政治经济地位的直观显化指标,深刻影响着我国人口流动方向,同时制约着市场化机制在城市间人口流动作用的发挥。

        第二,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对流动人口数量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

        第三,城市商品房价格对流动人口数量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

        第四,城市间人口流动存在明显的惯性。 。

        六、政策建议

        本文从城市行政层级视角对我国人口流动影响机理进行研究,认为我国城市政府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升城市发展质量。

        首先,应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优化行政层级设置,逐步弱化行政层级在城市治理中的作用。

        其次,建议以有质量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不同行政层级城市间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避免流动人口过度向大城市集聚。

        最后,不同行政层级城市应根据当地承载能力制定差别化的房地产调控政策。

 

 

近年海峡两岸经贸关系形势的发展变化、转折与新态势

王建民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

        近年来,在两岸经济关系以及两岸经济合作取得重要发展的同时,两岸经贸关系格局也出现重要转折与新变化。民进党上台执政后,两岸经济交流合作呈现显著的“官冷民热”格局,两岸公权力主导的经济合作机制中断,两岸民间经济交流合作成为主导力量,并依然保持了一定的发展态势,并出现一些新特点、新亮点。

        一、海峡两岸经济合作形势与经济合作机制发生重要变化

        二、海峡两岸贸易与投资格局发展变化

        海峡两岸贸易与投资是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的两个基本面向与主要内容,也充分揭示与体现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基本形势。

        (一)两岸贸易发展呈现起伏波动状态

        (二)两岸相互投资呈现严重不对称发展状态

        三、两岸经贸合作发展新特点、 新趋势

        尽管海峡两岸关系陷入僵局,两岸政治对抗升温,但两岸民间经济交流合作仍在持续发展,取得重要进展,并呈现一些新特点、新趋势。

        (一)两岸经济融和发展成为两岸经济交流合作的重要新理念、新方向。

        (二)市场力量依然是维持与促进两岸经济交流往来的重要动力。

        (三)台湾知名企业持续与大陆地方政府加强合作,实现互利双赢。

        (四)两岸企业合作方式不断创新与发展。在两岸公权力主导的经济合作受挫受阻的情况下,台湾企业界在生存与发展压力下,则持续与大陆企业展开包括相互投资、交叉持股与转换企业身份等多种形式的新型经济合作。

        (五)两岸金融业合作经历了严重滞后到迅速发展再到放慢的曲折发展过程。

        (六)两岸旅游往来从单向转为双向,尤其是大陆民众赴台旅游则在短期几年内出现了开放、迅速增长与萎缩的变化过程。

        (七)台湾青年赴大陆就业创业发展与台湾人才西进成为新潮流。有关部门与地方给予诸多优惠政策支持,加上受台湾岛内经济发展环境与薪资停滞不前双重影响,台湾青年赴大陆就业与创业意愿显著提升。大陆持续扩大设立两岸青年创业示范园或台湾青年就业创业基地,吸引数千名台湾青年到大陆实习、就业与创业。

上一篇:2018年第3期文章摘要
下一篇:2018年第5期文章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