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略观察》
2017年第10-11期文章概要
发布时间:2017-10-15
世界因金砖合作有所不同

源  泽

(本刊特约研究员)

        2017年是金砖国家合作发展史上的重要年份,在中国东南沿海明珠厦门举办的金砖峰会,给金砖合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堪称金砖五国开启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厦”的建设之“门”、合作之“门”、安全之“门”,以及治理之“门”的重要里程碑,前进道路越走越宽,值得大书特书。

        一、金砖合作重要里程碑

        金砖五国合作步入第二个“金色十年”,厦门峰会给金砖合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推进了五国力量的进一步贯通,给金砖国家与世界经济发展注入动力,为国际资本市场、货币结构变化带来新平衡,也给国际安全带来稳定。

        二、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中国方案的四方面构想:一是深化金砖合作,助推五国经济增加动力;二是勇担金砖责任,维护世界和平安宁;三是发挥金砖作用,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四是拓展金砖影响,构建广泛伙伴关系。四方面构想是推进金砖机制实心化、制度化,共攀新高峰之路,亦是落实“金砖+”理念,扩大朋友圈,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塑造新格局与新权力结构之路;更是致力于缩小和平赤字、治理赤字与发展赤字,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之路。

        三、深化金砖金融合作

        金砖行将发挥融资机制作用,将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该行五年总体战略所规划的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调动五国的社会和公共资本,组建国际财团,用以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信息技术及环保等投资项目。用好应急储备安排下设的预防基金和短期国际收支平衡援助基金两大机制,以有效抵御大宗商品波动,及时熨平资金流动波动。重视小微企业金融生态对金砖合作的影响,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

        四、光大“金砖精神”

        值此第二个“金色十年”扬帆启程之际,五国应秉承“平等相待、求同存异,务实创新、合作共赢,胸怀天下、立己达人”的金砖精神;树立“道路自信”与“合作自信”,充分用好求同存异、求同化异的政治智慧,树立“计天下利”的共享思维,突破狭隘的“本国第一”思维。

《构建金字塔型人才队伍》

李长久

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顾问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919大型客机,从2008年开始研制、2015年11月30日总装下线,到2017年立夏之日完美升空过程,凝结着全国22个省市、36所高校、200多家企业的近20万各路英才密切合作、协力创新,他们攻关上百项关键技术和数百万零部件,在坚持中国创造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聚全球之智,大大提高了国产大型客机的性能和质量。C919大型客机诞生表明,构建金字塔型人才队伍,随时组成包括各层次人才团队,从而及时完成技术水平越来越高、结构越来越复杂的巨大工程和迈向创新型国家。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构建金字塔型人才队伍,培养各行各业的各层次人才,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不仅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蓬勃生机和强大动力,而且为世界科技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关于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王家诚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 研究员

改革开放论坛经济与社会研究中心 特邀研究员)

        当今世界,面对日益增大的应对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压力,为保障能源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能源技术创新和先进信息技术推动下,世界主体能源的更替正朝着绿色低碳方向推进,非化石能源中的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化石能源中的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趋于增大。世界能源发展,已由过去以煤炭、石油为主的格局,跨入了现今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并驾齐驱的新时代,并积极推动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能源转型发展。在化石能源主体地位短期内还难以被替代的格局下,以发展天然气替代污染严重的煤炭和资源短缺的石油,以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为重点减少化石能源消费,成为新时代世界能源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取向。

        为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明确“把推进能源革命作为能源发展的国策”。为加快推动能源革命,全面实现能源战略性转型,提出了“坚持安全为本、节约优先、绿色低碳、主动创新的战略取向”和“立足国内,……着力优化能源结构,加快形成煤、油、气、核、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协调发展的能源供应体系”等战略任务,并明确“能源自给能力保持在80%以上”,“新增能源需求主要依靠清洁能源满足”,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20%左右”和“天然气占比达到15%左右”等具体指标要求。

        本文就中国天然气发展提出若干看法和意见如下:

        一、发展天然气是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现实选择

        1.《巴黎协定》要求全球将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标;2.中国实现降低CO2排放目标的承诺还需做出巨大努力;3.抓好煤炭替代是推进CO2排放“双控制”的战略举措;4.发展天然气是实施煤炭替代和“双控制”的现实途径

        二、立足国内资源,加大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开发力度

        “立足国内”是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的基本点之一,实施天然气替代煤炭战略举措,必须主要依靠国内增加天然气产量,同时考虑适度从国外进口天然气作为补充。增加国内天然气产量,必须强化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利用管理,不仅要增加常规天然气资源量、探明率及其开发规模,而且要扩展煤层气、页岩气、以及可燃冰等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及其商业化开发利用。

        三、创新技术,构建体系,合理分配高效利用天然气

        随着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加快推动,中国天然气产业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为推进经济新常态下天然气产业平稳发展,必须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构筑安全、经济的天然气协调发展体系,支撑和保障可持续发展。

土地整治助力精准扶贫的路径分析:机理与案例

夏方舟  黄燕芬  陈一唱  刘新卫

(夏方舟、黄燕芬、陈一唱,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土地管理系;

刘新卫,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

国土资源部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

        中国的农村经济基础较为薄弱,要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完成在2020年全国全面脱贫的目标,亟需深入推进精准扶贫。而土地整治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强政府治理的突破窗口和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工具,应当被视为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针对当前土地整治助力精准扶贫机理不明、路径不清的研究现状,本文从土地的可能致贫原因出发,剖析了土地整治助力精准扶贫的路径机理,并运用福建、云南、河北、海南、河南、贵州、山东与甘肃8省的土地整治案例进行分析佐证,最终提出了土地整治通过设施完善、土地流转、生活转变和产业升级,助力精准扶贫实现“增产、增收、脱贫、致富”的四项路径。

        基于此,本文从土地整治助力精准扶贫的机理路径出发,剖析了土地整治助力精准扶贫的路径及其机理,并运用福建、云南、河北、海南、河南、贵州、山东与甘肃8省的土地整治案例进行分析佐证,最终提出了土地整治通过“土地流转、设施完善、产业升级和生活转变”助力精准扶贫的四项路径。

降本减负成效显著,“轻装上阵”任重道远

——对浙江和河北两省企业降本减负情况的调研分析

金瑞庭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经济学博士)

        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调研组赴浙江、河北两省调研实体企业降本减负情况,与杭州、温州、石家庄和唐山相关政府部门进行座谈交流并实地走访多家企业。调研中了解到,两省四市过去一年降本减负成效远超预期,多数企业已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减负红利”,但在企业经营成本、税费负担以及体制机制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建议立足问题、精准施策,切实增强经济增长内生活力和动力。

美俄关系缘何戏剧性变化?

俞  邃

(国际自然和社会科学院院士、中国当代世界研究中心教授)

        最近一段时间,曾高调唱好的美俄之间较量不已,紧张对立颇有愈演愈烈之势。曾几何时,特朗普与普京相互热烈示好,如今却又反目成仇。美俄关系如此反复无常,戏剧性变化,看来需要澄清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特朗普与普京何以一度亲密相待?

        应该说,当初他们彼此赞赏,表示亲近,确实发自内心,并非虚情假意。特朗普提出要让美国再度强大,普京竭力让俄罗斯提升为世界一流大国,都不可能在双方对抗中实现。这也许是他们的一种共识。

        第二个问题:美俄之间为何不断出现冲突?

        应该说,其纠结源于民族利益、大国地位和世界影响三大因素。

        第三个问题:美俄关系中缺少什么粘合剂?

        看来,缺乏的一是诚意,二是互信,三是远见。唯有诚意,方能互信,而诚信来源于远见卓识。

        第四个问题:美俄关系究竟会向何处去?

        回顾冷战结束以来的二十多年,俄美既在较量中合作,又在合作中较量。目前较量占据上风。美俄双方折腾到了彼此难以忍受的地步,也许领导人(尤其是美国方面)不得不痛下决心,改弦更张,缓和关系。不要忘记,二战期间面对危险的共同敌人,美俄曾经并肩作战。

        事物发展的逻辑是,特朗普在国内外遇到的困扰越多,对改善中美关系越是有利。

        笔者还是那句老话:从根本上说,俄美之间互有战略需要,既彼此借助,又相互排斥,其主次之分将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借助因素若占上风,则合作协调的趋势明显;排斥因素如起主要作用,则矛盾斗争方面突出。当今在反恐、防止核扩散、削减战略武器、气候变化以及其他全球性问题方面,双方仍存在合作的基础。美俄紧张状况毕竟有时段性,不可能无限度地蔓延下去。当然,美俄关系调整非常之艰难,何日再次转温,不妨拭目以待。

今日之欧洲

丁原洪

改革开放论坛高级咨询委员

        英国全民公投决定脱离欧盟,尤其是力挺英国脱欧、唱衰欧盟的特朗普入主白宫,给欧洲以极大的震撼。积极推动一体化进程的欧洲精英阶层,担忧欧盟其他成员国步英国后尘,一时间惶惶不可终日,甚至无心热烈庆祝一体化进程60周年纪念。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所幸的是,人们担心的“黑天鹅事件”并未发生。欧洲人松了一口气,并且对重绘一体化蓝图再度萌生希望。与此同时,坚持“硬脱欧”观点的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在她提前举行的英国大选中,意外受挫;而欧盟领导人反感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又因国内愈演愈烈的内斗而深陷被动。这一切加之欧盟经济复苏明显,使欧盟倍感“兴奋”,认为重塑欧盟的时机到了。在法国总统马克龙联手德国总理默克尔主导下,法、德、意、西四国领导人近日将举行峰会,为根据今年3月纪念《罗马条约》60周年举行的欧盟领导人峰会确定的“以不同的速度和强度”继续推进欧洲一体化,进行具体筹划。

        眼下欧洲形势给人的印象似乎是,海面风暴过后的暂时宁静。其实,由于欧洲一体化内外都面临着棘手的难题,暗流涌动,随时都可能再起波澜。对内而言,欧盟面对民族主义思潮崛起、国际竞争力下降、今后向何处去不明三大难题。对外而言,它急需应对的有英国脱欧谈判、大西洋西岸关系恶化、对俄罗斯政策分歧三件大事。内外困难交织,相互影响,哪个问题解决起来都不易。

        当前,世界秩序正经历巨大变动。美欧等西方主导的世界秩序难以为继,而新的世界秩序尚未形成。在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世界局势中,欧洲形势由于内外因素的作用,变动最大,对世界形势发展的影响也最为明显。值得密切关注,认真研究。

深入研究全球化问题

丁原洪

(改革开放论坛高级咨询委员)

        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激起美国国内乃至整个西方世界对全球化(主要是经济全球化)问题的热烈讨论,其中不乏对立观点的冲撞。经过近一年的时间,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无论英国脱欧,还是特朗普入主白宫,甚至“非建制派”人士马克龙当选法国总统,都折射出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的严重分裂,而这源于精英阶层奉为圭臬的全球化不仅未能均衡造福全社会,反而加剧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贫富两极分化弊端。

        其实,根据马克思主义观点,西方社会的分裂是当今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时代阶级矛盾、阶级斗争激化的表现。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全球化”是西方少数几个资本主义大国确立并维系其主导的国际秩序有力工具。当今全球化的发展是以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扩张为主要方式,是垄断资本主义制度促成的。除非这种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否则,今日的全球化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是不可逆、不可控的。

        民族主义与全球化这两个政治概念的差异在于,前者强调国家主权,而各种形式的一体化乃至全球化则淡化国家主权诉求,因为实现一体化,有关国家的主权必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以欧盟为例,被其斥责为民族主义的种种行径,实质上体现出这些国家意欲收回被欧盟“剥夺”去的一些主权。

        在研究全球化问题,必须明确:当今的全球化是垄断资本主义在全球占主导地位时期的全球化,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这种全球化从来都是双刃剑,既有机遇也有挑战,甚或挑战多于机遇。值得警惕的是,国外有些人别有用心地散布中国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全球化,中国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国内有些学者对此也有应和。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又十分错误的论点。

        尽管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主导的全球化遇到了挫折,但它们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维系它们藉以主导的国际秩序,还在竭力推进以全球化为核心概念的战略。这对于全球政治、经济、军事形势的演变,仍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于国内国际问题学者来说,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全球化问题以及它对国际形势的影响,进行认真、深入分析研究,是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论新时期美以安全合作的动力与阻力

孙德刚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研究员)

        以色列是西亚和北非地区唯一的非伊斯兰国家,也是唯一的拥核国家。自1948年建国以来,以色列被美国亲以派视为在中东的“民主灯塔”、“战略桥头堡”和“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维系美以特殊关系的纽带,主要是双方的安全合作。从杜鲁门到奥巴马政府,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共动用了83次否决权,其中42次出于保护以色列。1991-2011年,美国共投了24次否决票,其中15次是为了保护以色列。2011年2月,安理会拟通过一项新决议,谴责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非法建立犹太人定居点,结果再次遭到美国的否决,美以战略合作关系溢于言表。

        美国公开使用的以色列军事设施、帮助以色列修建的半公开共享军事设施以及在以秘密军事基地是美以安全合作的重要载体;战略协作、军事外交和对以援助成为美以安全合作的重要内容。双方互补型安全需要和利益追求成为安全合作关系的“硬”基础;双方在政治制度上的相似性和犹太院外集团的游说是安全合作关系的“软”基础。

        尽管奥巴马后期美以关系经受挫折,但随着美国政府的改组,亲以色列人士相继进入特朗普内阁,延续半个多世纪的美以安全关系将在新的安全环境下达到新的平衡点。特朗普政府是否会不顾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反对,力挺以色列在被占领土上修建定居点,是否会兑现将美国驻以使馆从特拉维夫迁往耶路撒冷的承诺,是否会为了取悦以色列而撕毁伊朗核协议,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中日在东亚地区的合作与竞争

黄大慧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 教授 法学博士

        东亚地区合作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向前推进,多个地区合作机制的涌现引发了人们对东亚地区主义及其经济新秩序的广泛探讨。与此同时,东亚地区事实上存在的多个制度相互竞争的格局也成为普遍关注的焦点。中国和日本是东亚地区最大的两个经济体,赢得制度竞争的胜利并获取东亚地区合作主导权对两国而言都有着重要意义。东亚地区内中日两国实力对比,以及域外力量美国在东亚地区的介入程度,是影响中日两国关系及双方制度竞争态势的两大重要因素。

        中国与日本关于东亚地区主导权的竞争不曾停止,美国因素在东亚地区的存在无疑显著对中日制度竞争的强度与烈度有着明显的影响。需要说明的是,当前美国在东亚地区的收缩或退出,只是在减少提供地区公共物品意义上的退出,而不是完全放弃对该地区的经济红利分享与战略掌控,也并不会坐视日本在与中国的制度竞争中处于下风。因此,尽管美国战略收缩在短期内可能会使得中日制度竞争的强度和烈度有一定程度上的缓解,但美国在东亚地区主导权竞争中的存在并不会就此消失,日本也还会继续设法将中国塑造成日美共同敌人,使美国成为其制衡中国的重要而坚实的后盾。

        基于当前中国实力不断增长的现实,以及美国战略收缩的可能趋势,未来中日之间开展制度竞争的方式、烈度将再次出现重大转变,东亚地区合作主导权的最终归属悬而未决。诚然,理想状态下,中日两国在围绕东亚主导地位而展开的经济外交中有可能超越传统的权力之争的逻辑,进而在更大的共同利益与合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与其他地区行为体携手推进亚太地区合作,但这固然道阻且长。在未来持续进行的地区主导权之争中,中国还需保持更加开放务实的心态,灵活应对日本及美国等国发起的制度攻势,在不断提升自身适应新规则能力的同时,争取更多制度伙伴国对自身崛起与发展的支持,从而避免在国际政治经济新规则、新秩序的形成过程中落于被动、不利的境地。

中印在印度洋方向的地缘矛盾与缓解对策浅见

郑   剑

中华战略文化促进会理事

        印度人认为,“印度洋就是印度人的大洋”、印度洋是“印度的内海”。这样的认识既反映了印度人出洋发展的雄心,也折射出其对被海权国家包围、钳制的担心。

        如何从历史文化传统角度阐释中印关系的和平友好底色,争取印方理解信任,是缓和中印矛盾可以把握的第一条策略原则。

        如何阐明现代中印两国的命运与共关系、弘扬双方时代特色鲜明的深厚友谊,是缓和中印矛盾可以把握的另一条策略原则。

        如何从根植于五千年中华文化传统的“和平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出发,表明中国崛起绝非西方殖民历史再现,而是全人类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理念的兴起,以防印度社会将中国崛起与西方殖民侵略史记忆挂钩,降低印对中华民族复兴目标和路线图的猜疑,打消其包围感和不安全感,进而建构起被带动感和新机遇感,是缓和中印矛盾可以把握的第三条策略原则。

        如何登高望远,逐步消除印度排他性的“印度洋情结”,进而建立起“中印合作带动印度洋地区国家发展”的共识,建设“新印度洋文明带”,是缓和中印矛盾可以把握的第四条策略原则。

        印度洋过去是今后也应是沟通中印两国交流合作的大通道,不应是引发传导双方矛盾、冲突、对立的角斗场。以印度洋海洋事务为媒介,加强中印交流,推进各项合作,增进相互理解,形成共同发展的共识和机制,是缓和中印矛盾的重要渠道。

台湾问题与我国海洋安全

王建民

(闽南师范大学两岸一家亲研究院名誉院长)

        台湾问题在我国国家海洋权益与海洋安全环境中的地位与角色尤其是重要。其中的关键是未统一的台湾或走上分离主义道路的台湾,成为影响与制约我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与海洋安全的重要障碍。

        要实现统一,要有效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与海洋安全,必要做到四点。一是国家必须有明确与高瞻远瞩的海洋战略,有具体的海洋政策措施。二是全民族要有足够的海洋意识与海洋权益意识,提高到海洋权益与海洋安全的认识。三是要持续发展与壮大经济。经济是支撑国家综合实力的基础,也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与海洋安全的条件,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就无法长期支撑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与海洋安全的各项支出。四是必须建立强大的军事力量尤其是海上力量。近年,我国包括海上军事力量在内的军力有了重大进步,并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但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与海洋安全尤其是保护远洋航运通道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仍需要投入更多资源,加快发展。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却只有一艘航母,显然需要加快建设。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就没有底气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与海洋安全。五是要将彻底解决台湾问题提上议程,尽早实现国家统一,不仅从根本上结束长达近70年的国家分裂状态,而且可解除阻碍有效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与海洋安全的障碍,让台湾变为中国在西太平洋“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发挥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与海洋安全的重大战略与军事基地。

《“林下赖上”救不了蔡英文的执政败局》

简   明

(本期嘉宾撰稿人)

        蔡英文在声望大幅滑落之际,“弃车保帅”,改组“内阁”,被党内视为“老蓝男”的外省第二代“行政院长”林全请辞获准,民进党中生代“新天王”赖清德出任“行政院长”,一是企图扭转蔡英文执政困局与遏制民调下滑;二是平息绿营内部不满情绪,减少执政阻力;三是困住赖清德,避免提前挑战蔡英文的连任之路。只是被称为“赖神”的赖清德出任行政部门负责人,可能会采取一些急救章或新举措,以遏止蔡当局民调下滑,但从人事调整与安排、率先访的政治前辈及与“立法院”在野党互动看,尽管身段柔软,手段灵活,但政治上更加保守,难以从根本上扭转经济困局,亦难以改变蔡英文执政败局,更改变不了台湾衰败不归路。

上一篇:2017年第9期文章概要
下一篇:2017年第12期文章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