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略观察》
2021年第11-12期文章概要
发布时间:2021-12-26
中国国际发展合作助力全球减贫进程
田林
(中国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国际合作司司长)

        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理想、国际社会的共同使命。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目标,就是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中华民族素来追求“四海之内无饥馑”。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实现自身85亿人脱贫的同时,始终致力于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一是开展减贫示范。二是带动增收致富。三是关注特殊群体。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发以来,中国开展了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紧急人道主义行动,包括提供大批防疫物资、派驻技术指导分享中国抗疫经验,向国际组织提供现汇援助和美元支持,落实二十国集团(G20)缓债倡议,推动疫苗成为“全球公共产品”。

        展望未来,中国将把“一带一路”建设和推动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更加紧密结合,以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同各国继续分享中国减贫经验,为加速全球减贫进程贡献智慧和力量。

加强疫情防控国际合作和融资机制建设
郭濂  倪经纬
(郭濂,丝路产业与金融国际联盟执行理事长、莫干山研究院院长
倪经纬,国家开发银行上海市分行规划发展处副处长)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021年11月19日在北京出席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巩固互联互通合作基础,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扎牢风险防控网络,努力实现更高合作水平、更高投入效益、更高供给质量、更高发展韧性,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因此,当前加强疫情防控国际合作和融资机制建设,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支撑“一带一路”倡议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建设,助力全球经济复苏与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保障。

建立国际疫情防控合作和应急融资机制

        (一)积极推动国际社会联合确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作精神

        一是树立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国际合作主流价值理念。二是构建着眼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合作常态化机制。三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长期低成本资金支持。四是积极开发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点项目与典型案例

        (二)制定全球合作防控疫情与国际应急融资合作计划

        一是支持疫情有关国家发行国际疫情防控与人民币债券。二是支持疫情有关国家主权机构在中国获得由政策性和开发性金融机构提供的自贸区境外人民币专项贷款。三是建立中国国际疫情防控和应急融资贴息保障机制。四是发挥中国或由中国发起的金融机构优势,组织国际应急贷款银团。五是建立人民币国际债券和境外人民币贷款的国际定价机制。

        (三)有效应对“一带一路”合作的不确定性债务违约风险

        一是树立起强烈的合作融资意识。二是推动构建“一带一路”正向合作项目现金流,增强合作国的整体外汇储备和资产收入能力。三是发挥境外人民币闭环良性运作循环合作机制优势,构建“一带一路”金融合作新模式。四是建立“一带一路”合作发展投资基金,加强国际多边金融合作,提升重大项目资本金支持。

        (四)提升和重构新型全球化发展的产业链合作布局空间

        一是把握产业链重构需求与发展新趋势,重点扩展与“一带一路”合作国的产业链地缘布局。二是判断好在逆全球化思潮涌动背景下产业链重构大方向,主动应对美国为代表的产业链围堵和制裁挑战。三是加大力度提供全球化产业链融资。四是提升产业能级,加强全球产业链紧密布局,提升与重点国家的供应链配套合作能力建设。五是在疫情防控基础上加快全球合作共享机制建设,增强全球化产业供应链风险防控能力。

        (五)将上海作为我国开展国际疫情多边合作和应急融资机制的桥梁纽带

        一是鼓励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在上海设立全球疫情防控国际合作平台。二是探讨在G20框架下设立上海支持全球疫情防控的国际合作平台。三是在上海召开全球国际疫情防控和应急融资合作专题会议。四是加强全球供应链稳定供应和修复保障体系建设。五是在上海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合作平台。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推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王家诚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 研究员
改革开放论坛经济与社会研究中心 特邀研究员)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中国“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是中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行动指南;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习近平在2021年7月9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时强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们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举措,是为了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惊涛骇浪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是一场需要保持顽强斗志和战略定力的攻坚战、持久战。

        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展望未来、开拓前进,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紧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任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现代化的道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发展大局之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建设全面协调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为战略支撑,推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坚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落脚点,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作为评价和检验标准。坚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全面创新活力,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向全面创新型。

        必须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着力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供给与需求高水平动态平衡,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坚持对外开放这个基本国策,增强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联动发展,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保障构建新发展格局,整体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走向共同富裕型社会:嵌入全球化的浙江治理经验与中国贡献
刘涛
(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创性地提出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目标。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领均提出,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选定浙江省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省由此承载了为全国实现共同富裕先行探路的重要政治责任,浙江省由此成为我国共同富裕之路上备受瞩目的一个省份。

        如果要总结中国现代化不同的区域成功模式,那么也不一定非要谈浙江模式,若要谈农村现代化可以研究苏南模式,若要研究经济现代化及法治现代化(含高素质的公务员体系等)则可以研究上海模式,若要研究区域整合及一体化,那么首先要瞄准的可能是珠三角的大湾区整合模式,但若是要研究共同富裕这个独特的议题我们则绕不开浙江模式。虽然从经济总量来说,浙江比不过山东与广东,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角度来看,浙江也比不过江苏与上海,但是从最切近共同富裕的发展均衡和均质的角度来看,浙江无疑是中国共同富裕的典范,是中国共同富裕范式的首选。浙江省的五大特点(1)深度融入全球化的网络化民营经济;(2)小而强的政府,高活力市场;(3)高水平发展基础上的收敛型城乡差异;(4)高水平发展基础上的空间收敛性发展;(5)数字治理大省—共同构成了浙江共同富裕型社会的主要核心特征,在浙江省,一种高质与均衡发展相互融合的共同富裕治理体系正在形成中。

        但这并不意味着浙江模式没有自身的问题,浙江既面临着全国发展中的一些普遍性问题,也面临着浙江走向共富之路上的一些独特问题,例如(1)如何缩小社会各个群体的差距、特别是缩小社会群体收入和财产分配的差距(主要表现为基尼系数),(2)如何持续“提低扩中”直至浙江省率先进入向欧美对标看齐的中产阶级为主的橄榄型社会,(3)浙江省如何通过三次分配的“制度组合效应”来提高社会共同富裕的程度,(4)浙江省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来建立覆盖全民的、均等的公共服务体系,(5)浙江如何扫清共富之路上的特殊难点——针对山地居民和海岛居民建立专门的山地丘陵共富治理和海岛共富治理,依然是任重道远。

        然而浙江一旦成功,也势必为中国共同富裕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道路出来。在全球化的今天,浙江率先进入共同富裕型社会也必将随着中国整体的崛起和成功而成为世界所瞩目,成为全球议题和新模式,浙江治理经验也必将通过中国治理模式的总结而将共富“火炬”传递到全球社会,也势必将成为中国贡献给世界的新制度公共产品。

拜登政府对华政策探析
倪峰  张帆
(倪峰,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
张帆,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战略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

        拜登执政以来,美国对华政策的延续大于调整。拜登政府总体上延续了前任的对华竞争战略框架,并在对华战略竞争的各个领域不同程度地延续了既有政策。与此同时,拜登政府的对华政策也有其新的特点,其更注重立法、盟友体系、规则等手段,某些政策也更具进攻性和冒险性,这些新特点也不同程度体现于对华竞争战略的各个领域。

        一、延续战略竞争的总体思路

        (一)对华政策延续性:认知与战略框架

        首先,对华认知更趋负面。其次,继承前任的对华竞争战略框架。

        (二)对华政策延续性的原因

        推动拜登对华政策延续性的根本原因是中美实力对比的结构性因素。拜登上台之际,疫情导致中美双方实力差距加速拉近。疫情背景下,各国都不得不更多地聚焦于存量,大国竞争从此前的“增量竞争”倒退为“存量博弈”,后者更加具有零和色彩。

        拜登政府认为,中美人口规模差异决定了美国无法阻止中国在经济总量上的赶超,为此,试图以技术迭代抵消中国的数量优势,减弱中国经济总量赶超后的实际影响;美共和党重视实力竞争,倾向通过外部施压来改变对手的行为方式,但民主党历来重视对对手的“内部塑造”,强调所谓的价值观。因此,拜登政府不但继承且更加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对华竞争,并延续前任的对华地缘战略竞争,且更加强调通过盟友和伙伴关系赢得此类竞争的优势。

        (三)对华政策延续性:具体体现

        拜登政府继续在高技术领域、地缘战略领域、意识形态领域实施对华竞争,继承前任的相关政策,并且不急于退出前任政策,在经贸领域表现得尤其突出。在贸易保护主义与两党对华共识的国内政治背景下,拜登政府难以放弃关税这一传统的、带有鲜明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的政策工具。

        二、新特点与新做法

        (一)更加重视以立法规范、助推对华竞争

        首先,以法案固化美国对华战略。对华战略竞争法案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将近年来流行于美国战略界、逐步得到两党一致认可的对华战略认知及对华战略思维以立法形式固定下来。

        其次,以法案指导各个领域的对华战略竞争。对华战略竞争法案将加大资金投入、“全政府”和“全社会”的对华战略思维落实到对华战略竞争的各个领域,指导其相关活动,实际上就是在继承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框架的同时,进一步以立法规范、指导相关领域的政策,具体表现在科技竞争领域、经贸领域、地缘竞争领域、意识形态领域。

        (二)更加重视盟友体系的“倍增器”作用

        美国战略界历来重视盟友体系在其对外战略中的“倍增器”作用,特朗普政府将盟友体系作为对华战略竞争的重要工具,拜登政府延续这一战略路径,且更加重视盟友体系的力量“倍增器”作用。

        (三)进攻性和冒险性

        相对于前任,拜登政府执政半年多以来的某些对华政策更具进攻性和冒险性,前者主要体现于意识形态和地缘战略竞争领域,后者则主要体现于印太地区的对华地缘战略竞争。

        三、保持战略定力主动把握节奏

        过去四年特朗普政府已经将中美关系带入重大困局,拜登政府如何制定和实施其对华政策,不仅关乎未来四年中美关系的走向,也将对2035年前两国能否实现“竞争性共存”产生重大影响。未来几年中美两国面临的共同挑战在于,一方面必须妥善处理中美关系的短期风险和冲突,另一方面需要为管控未来数十年的中美战略竞争设立框架和规则。

美日澳印“四边机制”与东盟关系:进展、制约因素及前景
李庆四.王大千
(李庆四,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王大千,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

        “印太”概念自提出以来,逐渐得到学术界关注,近年来更是日益受到有关国家政府的重视,纷纷出台各自的“印太战略”。加强在“印太”地区的战略布局,争夺“21世纪地缘政治制高点”成为美日澳印及其所谓“四边安全对话”机制(Quadrilateral Security Dialogue,Quad,以下简称“四边机制”)竞逐“印太”地区角色的核心目标。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以下简称东盟)处于“印太”区域的地理中心,成为“四边机制”重点拉拢的对象,这将对本地区的战略格局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首先梳理“四边机制”演变历程,探讨美日澳印及东盟的“印太”构想,然后分析美日澳印与东盟关系的进展情况及“四边机制”与东盟互动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展望“四边机制”与东盟关系的未来。

        自“四边机制”在特朗普政府推动下重启以来,针对中国的意图越发明确,具有地缘优势的东盟因而成为“四边机制”争取的重要对象。然而,在“四边机制”对东盟“中心主义”的冲击即东盟从自身利益作出综合考量的共同作用下,四国拉拢东盟的战略成效大打折扣。未来,尽管美日澳印四国致力于谋求与东盟的持续互动,但受已有制约因素影响,双方关系进展必将有限。东盟仍会坚持自身战略定位,借助多边平台护持外交平衡,在大国关系演进中发挥积极作用,促进东盟各国发展的同时,推动地区秩序向更加开放与包容的方向转变。今后,中国既要继续打造安全稳定的周边环境,也需重视并加强与东盟国家的交往和互动,借此对冲地区格局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

苏联解体原因与教训再辨析——写在苏联解体30年的时候
俞邃
(国际自然和社会科学院院士、中国当代世界研究中心教授)

        苏联解体三十年了,国内外关于苏联解体原因与教训的探讨从未间断。值此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成就辉煌之际,我们更有必要就这个问题做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从1982年11月到1985年3月,两年多时间内苏联3位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契尔年科和安德罗波夫相继逝世。苏联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对频繁更迭的老人当政感到厌倦,对国家经济政治生活处于停滞状况深为不满,希望有一位年富力强的领导人带领国家前进。当年54岁的戈尔巴乔夫“时来运转”,于1985年3月顺利当上了苏共中央总书记。在他主持下,经过6年又9个半月的折腾,最终苏共垮台、苏联解体。

        关于苏联解体的教训,这里简括地谈几点。第一点:要从应该如何对待党的历史角度来审视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第二点:要摆正苏共改革失败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的位置。第三点:要从苏共失败中全面终结和认真汲取深刻的历史教训。第四点:要准确权衡并妥善应对苏联解体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于11月16日公布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与历史经验的决议。笔者特别注意到百年来党取得的十个方面历史经验和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这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这十个方面的历史经验是千百万共产党人百年奋斗赢得的巨大精神财富。党的领导是绝对的,第一位的,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新中国的一切成就,就不可能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没有任何一种其他政治力量可以取代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党的宗旨是为人民谋福祉,服务人民,并依靠人民,扎根于人民,所以坚持人民至上。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与建设,首先必须明确以什么理论为指导。这就是遵循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并不断创新,从而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体怎么做,必须靠自己,而不能依靠甚至从属于任何外部力量。早先提出过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实质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内政如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也是如此。独立自主的前提,就是要从中国的历史特点、文化传统和中国人民的意愿出发,坚持走中国道路。同时,中国共产党人深知,中国要发展是离不开世界的,世界也需要中国,所以坚持胸怀天下。这就要面向世界,吸取人类文明的成果来发展自己,不搞闭关自守,实行改革开放,坚持开拓创新。这样做,必然会遇到内外困难,必须攻坚克难,必须应对外部遏制中国发展的势力给我们造成的障碍和阻力。因此要坚持敢于斗争。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目标,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这就要坚持统一战线。而能否做好这一切,取决于党的领导,因此党自身必须不断强化和净化,要坚持自我革命。从坚持党的领导,到坚持自我革命,是一个有机整体,贯穿在十个方面的历史经验之中。中国共产党这十个方面的历史经验,将作为法宝永载世界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册。

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建设世界合作平台
李长久
(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一带一路”沿线有65个国家和地区、44亿多人口,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宏大、前景广阔。美国麦肯锡咨询公司研究预计,“一带一路”建设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高达80%。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建设正在成为世界合作平台。

        习近平主席2013年两次出访期间相继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倡议和构想。8年来,同中方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伙伴国已达140个,还有30多个国际组织。公路、铁路、港口和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扩展,“一带”已经连接四面八方,“一路”正在沟通五湖四海。美国《欧亚评论》网站2021年8月8日发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高级研究员威廉·H·奥弗霍尔特题为《中国和美国:新时代新博弈》的文章分析:“和过去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一样,‘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宏大愿景。”文章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有许多优势,它把共同发展作为中国政策和品牌的核心。其公路、铁路、港口和电信设施正在连接非洲和中亚。当“一带一路”倡议承诺修建一条公路时,它会立即开始动作,而世界银行可能要花8年时间才能作出决定。“一带一路”建设也加速了21世纪的巨浪:欧亚十国一体化和非洲崛起。文章指出,“一带一路”建设主要在中亚、中东和东南亚等基础设施落后的地区。“如果像美国决策者最近所做的那样,仅仅指责‘一带一路’倡议,却不付出任何努力,只会让自己名誉扫地。”奥弗霍尔特还认为,美中间存在被忽视的巨大共同利益;中国不是恶魔,美国的盟友也不是天使。“中美合作使我们的世界真正有希望应对下一代人面临的根本性挑战:气候变化和环境退化。如果中国像印度一样仍然深陷贫困,迎接这些挑战的希望就会渺茫。”

台湾“网军”对社会舆论导向的影响及对大陆启示
王建民  钟鸿
(王建民,闽南师范大学两岸一家亲研究院名誉院长,圆山学院教授
钟鸿,闽南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院学生)

        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移动通信与网络媒体已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舆论作为网民表达自己言论的主要渠道起着重要的作用。当网络舆论成为一种可控手段,则会对社会舆论导向产生重要社会政治影响。近年来,台湾社会舆论导向出现一些新的重要变化,网络媒体尤其是特定“网军”的出现发展,对社会舆论导向的影响显著增大。特别是民进党当局不断通过豢养“网军”,操纵与引导社会舆论,并向大陆网络媒体渗透。台湾网络媒体新发展与日益突出的“网军”问题,对大陆加强网络新媒体建设与监督有重要启示。

        一、台湾网络文宣战,以网络操控作为选举工具

        舆论动员,是文宣战的一种形式与赢得民众支持的一种方式。在上网人数达到2000多万的台湾,网络是政党与政治人物的必争之地。无论是平时还是选举期间,各政党与政治人物在网络不断渲染复仇、追星、选边、避险、奖励等网络情绪,刺激选民成为某个政党或者政治人物的忠实粉丝。蔡英文与绿营政治人物为了迎合年轻网民,大搞网红政治,搞笑、无厘头风靡网络,政治素人一夜成为政治明星,能力、口碑、实力俱佳的政治人物输得一败涂地而不知。这个世界里的台湾年轻人早已摒弃了理智,始作俑者就是民进党和蔡英文当局。

        二、民进党豢养“网军”,扭曲社会价值导向

        民进党是出了名的“会打选战”,关于操纵台湾的社交媒体,民进党当局有两套“牌”可打。在互联网时代,“明网”与“暗网”均成为民进党动员、攻击对手的重要“战场”。

        三、“1450网军”逐步向大陆网络媒体渗透,抹黑大陆及扭曲、颠覆中国历史

        “1450”是外界对民进党网军的戏称。“1450网军”在配合民进党操作台湾岛内社会舆论与带风向之外,也不断向大陆网络渗透。台湾“1450网军”在扭曲颠覆历史方面能观察到以下一些现象:1. 抹黑李自成。2. 全面否定施琅。3. 宣扬两种错误史观。4. 进一步割裂新疆、西藏、内蒙古与祖。5. 否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合法性,进一步否定新中国的合法性。

        四、蔡当局动用媒体力量,加强意识形态议题操作

        (一)操纵绿媒,抹黑大陆。(二)炒作议题,离间两岸关系。(三)勾结外方,恶意攻击大陆。(四)出版滥发,操控舆论谣言。

        五、台湾“网军”问题对大陆加强网络新媒体发展与监督的启示

        (一)相关部门应努力提高网络新媒体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树立正确舆论导向。

        一是要转变观念,增强开展网络创作的战略意识,如阵地意识、真理意识、民情意识等,同时还要确立现代网络观念、网上服务观念、网络学习观念;二是要深化认识。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刻苦钻研、强化理论学习,提高“一个中国”关键地位,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培养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事业心;三是拓展知识面,不断提高完善自身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提高自身敬业精神。

        (二)加大思想道德培训,提高网络媒体的工作质量水平。

        一要进一步加强思想理论建设,通过树立两岸和谐关系,加强两岸友好互动的宣传教育,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二是通过加强正面宣传、强化联动宣传、强化舆论引导,营造改革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三是突出教育引导、突出专项治理、突出制度建设,抢占网络舆论新阵地、建设高质量网络队伍、依法强化网络信息管理,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三)应主动引导发展网络新媒体、维护网络空间安全秩序的国际舆论,以清晰的正面形象树立“地位”。

        可通过积极参与两岸互动交流活动,加强网络空间的多边合作,充分表达“对两岸和平统一有着强烈的期盼”的美好愿望,开设两岸民众交流平台,并引导网络舆论应朝着理性方向发展的目标,更多实现网络舆论的正面价值。

        (四)重视国际话语权掌控,妥善应对敌对势力可能针对中国网络新媒体制造的舆论漩涡。

        近年来,围绕网络安全问题,一些国家或地区在大肆进行网络渗透的同时,极力制造焦点事件,丑化中国形象,转移国际视线。在新型战略力量成军之际,大陆必须冷静预测可能出现的种种妄议和猜忌,准备好相应的反制预案,及时引导舆论回归冷静和理性。在此过程中,还应积极参与相关的国际规则研讨和制定,介入应对网络安全危机的国际合作,并通过主动邀请媒体采访,发布权威信息,增加过程透明度,让虚幻的网络安全舆论漩涡及时得到化解。

2021年十大国际新闻
孙海潮  杨成绪
(孙海潮,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欧洲中心主任、原中国驻中非大使
杨成绪,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原所长、原中国驻德国大使)

        一、英国脱欧终画句号,欧英双方均遭严重削弱

        二、美国总统选举闹剧持续发酵,“国会山暴乱”被世界耻笑

        三、美继续利用俄罗斯绑架欧盟,欧洲安全形势难有改善

        四、《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延期,中俄关系成为大国合作共赢典范

        五、中国消灭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举世惊叹伟大奇迹

        六、美军从阿富汗仓皇撤离,“喀布尔时刻”糟于“西贡时刻”

        七、“奥库斯”(AUKUS)小集团深受诟病,法潜艇合同被撬激怒马克龙

        八、中美元首视频会晤,习主席为中美关系和世界发展方向把脉

        九、法国总统选举横生波澜,“泽穆尔现象”发人深思

        十、新冠肺炎疫情强势反弹,世界深受“免疫鸿沟”之苦

上一篇:2021年第9-10期文章概要
下一篇:2022年第1-2期文章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