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略观察》
2018年第7期文章概要
发布时间:2018-07-01

中国国际影响力:“中国机会论”

王灵桂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研究员)

       中国国际影响力与日剧增,正在全面改写世界发展进程,近期国外智库在大肆炒作“中国渗透论”、“锐实力”等概念的同时,“中国机会论”则更多从正向、积极、客观的角度审视中国即将或正在给世界发展带来的全新“机会”。不同以往的是,国外智库认为中国正在以一种不同于传统西方的思维模式、发展路径为当今世界面临的各种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由中国发展带给世界的变化具有“结构性”特征。

        一、近期国际舆论对中国发展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中国崛起已“势不可挡”,并正在以一种不同于西方的发展路径来改变世界面貌。第二,中国拥有的人、资本、技术能力使中国具备成为全球头号经济强国的潜力。第三,舆论认为中国正在积极汲取他国发展经验和教训,走务实崛起道路。第四,“中国不会使世界‘中国化’”,“正视中国”正在成为国际舆论的主流看法。

        二、国外智库对中国国际影响的新认知,一些国际调查显示,中国崛起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系列反应,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认为中国崛起为它们带来新的经济机遇。“中国机会论”正在成为国际舆论对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新看法,并认为中国正在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会:第一,“新理念”机会。第二,“新模式”机会。第三,“新技术”机会。第四,“新投资”机会。第五,“新关系”机会。第六,“新开放”机会。第七,“新治理”机会。第八,“新安全”机会。

 

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和谐社会与共享发展

杨宜勇.李璐

(杨宜勇,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李璐,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 博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与共享发展理论是相互关联、一以贯之的理论体系中的两个重要环节。和谐社会是最高追求,共享发展是最紧迫的现实。和谐社会理论和共享发展理论既一脉相承、接续关联,又有着共同的核心诉求,都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核心保障,且与我国经济建设、社会治理及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重要任务密切相关。

        一、和谐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和谐社会建设离不开经济建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如果没有必要的物质基础,和谐社会建设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同时,经济建设也离不开和谐社会建设。社会稳定和谐又充满活力,是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强有力保障。1、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历史发展背景;2、和谐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互为保障;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时代创新。

        二、共享发展理论是和谐社会理论的时代传承

        共享发展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要求。共享发展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前提,必须贯彻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认真做好起点共享、过程共享和结果共享。共享发展也是和谐社会建设在新时代的新要求,不强调共享发展、共同富裕,和谐社会建设必定缺少社会共识。1、社会主义共享发展理论的形成背景和形成过程;2、社会主义共享发展理论的核心观点和基本要求;3、社会主义共享发展理念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发展传承

        三、创新社会治理,建设和谐  社会

        创新社会治理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治理的目标是使社会稳定和谐有活力,社会稳定和谐有活力的实现途径是要通过创新社会治理实现社会运行有序、顺畅,社会自组织平稳、到位。所以说,社会治理也是保障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抓手。1、社会治理创新提出的背景和深化过程;2、新时期我国社会治理创新的时代要求;3、创新社会治理与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关联。

        四、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共享 发展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关乎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根本途径。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保障困难群众的民生需求,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体现了新时期共享发展理念在民生领域得到广泛运用。1、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的背景和发展过程;2、新时期我国保障和改善民生政策和理论体系构成;3、保障和改善民生与共享发展之间的理论关联。

 

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黄燕芬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住房问题是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是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党的十九大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历史判断。作为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住房问题始终是党中央高度重视并且下决心花大力气解决的重点问题,住房保障是国家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重要手段。本章分析当前我国住房与住房保障领域存在的民生短板问题,分析其产生原因,并围绕坚持“房住不炒”,贯彻落实“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住房和住房保障领域的突出民生短板问题

        1、民众对房地产调控信心不足,住房问题引发社会不公和阶层分化; 2、不完善、不规范的住房租赁市场难以满足居民租房需求;3、大城市青年人、新市民和“夹心层”难以获得足够住房政策支持;4、保障性住房类型单一难以满足市民多样化需求;5、保障性住房职住分离,管理水平落后;

        二、原因分析

        1、房地产调控受制于保增长约束和中央、地方利益博弈;2、住房租赁市场无法可依,市场监管弱化;3、租购不同权,租户公共服务需求难以得到满足;4、住房保障政策体系不完善;5、住房保障供给体系中社会组织长期缺位。

        三、对策建议

        1、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转型,降低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度;2、改善房地产调控,加快住房租赁市场立法;3、以“租购同权”促“租售并举”,培育住房租赁市场;4、扩大保障性住房用地供给,满足中低收入者住房需求;5、大力发展共有产权房,解决“夹心层”住房问题;6、构建全方位、多元化、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7、强化住房保障管理和服务工作供给,提高专业化程度和运营效率。

 

VIX指数与全球股市动荡分析

董裕平.王育森

(董裕平,改革开放论坛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战略发展规划部副总经理;

王育森,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博士后)

        2018年2月5日,美国股市再现“黑色星期一”,美国三大股指同步下跌。其中,道琼斯工业指数下跌1175.3点,创下2011年以来最大单日跌幅。当天,恐慌指数VIX大涨115.6%,以做空VIX指数为标的交易所债券XIV则暴跌85%。恐慌情绪蔓延全球,中国、日本、欧洲和香港等全球主要股票市场均全线下跌,遭遇“黑色一星期”。当周,中国上证50指数下跌10.8%,沪深300指数下跌10%。中国版波动率指数iVIX大幅上涨179%。VIX指数及其各类衍生品价格的剧烈波动成为诱发此次全球股市动荡的重要原因。本文拟通过梳理VIX指数及其相关衍生品的交易机制,以探究VIX指数与全球股市动荡的联系机制。

        一、VIX指数及相关衍生品交易的源起

        1987年10月美国股市爆发大规模股灾以来,防范、预判和对冲资本市场潜在波动风险成为资本市场参与各方金融创新的重要驱动力,VIX指数及其衍生品交易体系的逐步完善便是这一驱动因素的直接产物。

        二、VIX指数及其衍生品对市场微观结构的影响

        VIX指数及其衍生品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资本市场推动金融创新带来了积极意义,同时也可能放大金融市场拥挤交易和踩踏交易等短期羊群效应。

        三、VIX指数与全球股市动荡的诱发传导机制

        以2018年2月份全球股市动荡为例,笔者重点梳理VIX指数与全球股市动荡的诱发、传导机制和路径(见图2)。

        四、全球股市动荡的启示

        展望未来,加强宏观经济和波动率指数监测,金融创新工具管理,金融监管政策和金融市场结构追踪是新时期防范和化解金融市场风险的有效途径。

 

西方七国集团会散伙吗?

丁原洪

(改革开放论坛高级咨询委员)

        西方七国集团6月8-9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召开峰会。会上,七国领导人因贸易等问题分歧严重,争吵激烈;又因发表联合声明美国与主办国加拿大发生争执。特朗普指责特鲁多总理搞欺骗,并称他下令不执行美已签署的联合声明。他以赶赴新加坡会晤金正恩为由提前离开。会议不欢而散。在争吵中,法国总统马克龙威胁特朗普说,如果美国不怕孤立,七国集团可以变为没有美国的六国集团(G6)。此言一出,更使舆论担忧七国集团真会散伙吗?其实,马克龙危言耸听之词只不过是发泄心中对特朗普的怒火,根本不可能成为现实。

        当前美欧在经贸问题上的争执实质上就是在于利益分配不均,都想多获利、少付出,难言谁对谁错。但是,它们吵归吵,闹归闹,谁又都离不开谁。西方七国集团还会维持目前这种吵而不散的局面。最终将导致这一西方集团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下降,名存实亡。

 

推进金砖国家的能源互利合作

王家诚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改革开放论坛经济与社会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金砖五国是世界能源主要生产和消费国家,2015年五国合计能源生产量和消费量为69亿吨标准煤和71亿吨标准煤,分别占世界总量的35.0%和36.5%。从能源资源赋存情况看,金砖国家是世界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的主要资源国家,化石能源基础资源量约占世界总量的30%,其中占3/4的煤炭资源量占世界总量超过40%,约占6%和20%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量占世界总量的8%和25%;可再生能源的水能技术可开发资源量约占世界总量的38%。从资源的保证程度看,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采比(按2015年产量计)各为106、15和73(年),与世界平均数值(164、41和67)比,煤和油较低、天然气略高;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为29%,低于世界平均数值(48%)。

        能源安全形势严峻,为确保消费合理增长,需要重点加强石油和天然气领域的互利合作。

        拥有资源秉赋优势,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需要积极开拓煤炭优质利用领域的互利合作。

        能减排任务紧迫,着力强度“双降低”,需要加强清洁低碳技术开发领域的互利合作。

        金砖合作进入第二个“金色十年”,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能源领域的互利合作提出了新要求。从实情出发,金砖五国能源发展的基本趋向是,能源需求增加,结构性产需矛盾凸显,节能减排压力增强,为确保能源安全,实现经济社会绿色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各国优势,在全方位加强国际能源合作的战略部署中,突出强化在油气勘探开发、煤炭优质利用、节能减排、向新兴绿色低碳能源转型等领域的互利共赢合作,推进能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中国是金砖国家以至世界能源消费、进口和CO2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下,中国能源发展的基本政策是:立足国内、多元发展、节约优先、保护环境、依靠科技、国际合作,努力构筑安全、经济、清洁、现代的能源协调发展体系。中国重视金砖国家能源领域的务实合作,加强宏观政策协调和发展战略对接,本着互利共赢原则,推动“金砖+”合作模式,打造开放多元的发展伙伴网络,携手促进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

 

上合组织对全球治理的独特贡献

俞.邃

(国际自然和社会科学院院士、中国当代世界研究中心教授)

        6月10日结束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以下简称“青岛峰会”)新闻公报称,成员国领导人讨论了“在国际政治和世界经济矛盾日益凸显的背景下”上合组织下一步发展的首要任务。6月8日中俄联合声明中也曾指出:“当今世界冲突高发,地缘政治矛盾激化,建设性协作空间压缩,经济保护主义抬头。”

        对当前国际形势的这种判断,意味着全球治理的任务是何等的繁重。从理论上讲,全球治理是顺应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趋势而提出的旨在对全球事务进行共同管理。全球治理涉及方方面面,尤其突出的是安全领域、经济领域和人文领域。而这三者恰恰是上合组织最为关注、成就最为显著的方面。

        安全是生存基础。上合组织成立之初,解决了成员国之间的边界问题,这首先为共同协调参与全球治理奠定了安全基石。

        经济是物质纽带。经济是国家利益的最直接体现。上合组织内的经济合作始终有序地进行。尽管也存在某些需要克服的难点和弱点,但引发矛盾和冲突的贸易保护主义则是与上合组织格格不入的。

        人文是精神支柱。这里尤其涉及如何对待文明之间的差异问题,包括历史传统、文化渊源和宗教信仰等等。上合组织创始成员国基于尊重不同文明的信念,通过密切人文交流,加深了各国人民特别是青年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上合组织自身的发展与全球治理乃是一体两面;全球治理是所有国家的使命,上合组织成员国走在了前头;全球治理需要由联合国主导,上合组织则是联合国的得力帮衬;上合组织对全球治理的独特贡献,仍在发扬光大,将永载史册。

 

中国和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5周年:回顾与思考

陆建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2018年是中国和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5周年。自1991年中国和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以来,双方经历了27年的风风雨雨和国际环境复杂的变化,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成为良好的邻居、朋友和战略伙伴。2017年,东盟庆祝了50周岁生日,2018年,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40周年。双方各自都处于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节点,而双方的关系也将跨入新的发展时期。

        一、中国和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来龙去脉

        15年前中国和东盟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双方经过长时间的相互认识、了解和共同努力的结果。自1991年双方建立对话关系到2003年升格为战略伙伴关系,大致经历了两个重要阶段:

        1991-1996:建立全面对话关系

        1997-2002:确立睦邻互信关系

        二、对进一步发展中国—东盟关系的几点思考

        中国—东盟关系已经走过整整27年,目前,双方关系正在从成长期进入成熟期,今后将如何发展?可以预料,双方仍将继续保持睦邻友好的关系,并将进一步提升这种关系。双方的相互了解将更加深入,处理关系的方式方法也将更加成熟。因为过去27年的交往历史已经证明,保持睦邻友好的密切关系对双方均有利,反之,损害与对方的关系,就是损害自己的利益。那么,今后该如何促进双方关系的发展呢?笔者在此提出几点粗浅的思考:

        第一,深化政治互信。

        第二,加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产能合作。

        第三,加强人文交流。

        第四,推动次区域合作。

        第五,打造中国—东盟关系2.0版。 

        展望未来,中国和东盟的关系前景美好,即使小有波折,也难撼动根基,双方的睦邻友好关系将会上升到新的高度。

 

上一篇:2018年第6期文章概要
下一篇:2018年第10期文章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