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冯仲平在《环球时报》上发表文章 点评离开欧盟的英国会更拥抱全球化
发布时间:2017-04-08

        2017年4月7日,论坛理事、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冯仲平在《环球时报》上发表题为《离开欧盟的英国会更拥抱全球化》的文章。

        欧洲议会5日以516票赞成、133票反对、50票弃权通过了一项决议,为英国“脱欧”谈判划定“红线”。这条“红线”也似乎让英国首相特蕾莎·梅意识到欧盟态度强硬,她间接承认,脱欧前与欧盟达成贸易协议的可能性不高。同时,这项决议还指出,在正式退出欧盟前,英国仍享有欧盟成员国的权利,但同时也必须承担义务,包括财务承诺。这正应了那句,“分手总是痛苦的”。

一个打折扣的“脱欧”

        英国脱欧一直被视为是逆全球化的标志性事件。但有迹象表明,这将是一个打折扣的“脱欧”,因而也将是一个打折扣的“逆全球化”。

        3月29日英国首相特雷莎·梅致函欧洲理事会,正式启动脱欧程序。梅强调英国从此已经无回头路可走。这也许意味着脱欧已经不能逆转,但并不表明在与欧盟的关系问题上英国国内的脱欧派和留欧派的博弈已经到此结束。事实上,与欧盟谈判的开始只是在这一博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最终谈判结果究竟会是什么样子?接下来在谈判中,英国与欧盟交锋的重点是“硬脱”还是“软脱”。笔者认为,最后英国的一个大目标是“脱欧不离欧”。

        了解首相特雷莎·梅本人的态度很重要。从去年公投前的表态来看,她实际上是坚定的“留欧派”,与时任首相卡梅伦站在一起。但在公投结果出来、卡梅伦辞职、由她受命组阁后,她的态度和立场发生了变化,其名言是“脱欧就是脱欧”,言下之意英国政府必须要尊重民意,接受公投结果。

        一个从内心反对脱欧的人却要带领国家完成脱欧。特雷莎·梅对于公投结果的无奈,以及内心深处的矛盾正好反映了英国目前与欧盟的关系,也将影响到英国与欧盟的谈判当中。一方面,以强硬的姿态表明英国将离开欧盟,离开欧盟单一市场、离开欧盟关税同盟。另一方面将努力与欧盟达成自由贸易区协定,以保持尽可能紧密的联系。这一态度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脱欧不离欧。

        像特雷莎·梅首相这样希望脱欧不离欧的人在英国不是少数。从当初投票来看,“脱欧”支持者与反对者的差距不到2%,而且还有不少人第二天就开始反悔。所以梅政府背后是有强大民意支持的。其实,投票要求英国脱欧的主要目的是控制边境,不让其他欧盟成员国公民“自由流动”到英国。所以,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梅必须要使英国离开单一市场,但在实现这一目的的同时梅心里非常清楚英国商品和服务需要欧洲市场。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英国在这场艰难复杂的谈判中最希望的结果了:不得不离开欧盟,但也不得不拥抱全球化。

        欧盟在谈判中会避免多米诺骨牌现象,让英国占了便宜其他国家就会效仿“脱欧”。欧盟会想方设法把负面效应控制在最小化。但英国的经济地位在欧洲也是十分重要的。英国的军事安全力量在欧洲数一数二,又是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因此欧洲也需要英国。这决定了双方都会寻求最好的结果。

        如果英国“脱欧同时拥抱全球化”能够实现,对中英中欧合作而言,将带来更大的合作潜力和空间。

两年谈判时间可能不够

        当然,对于这场耗时两年的谈判,应该为多种结局做好准备。双方争取的目标无疑是经过两年时间的不懈努力,最终达成协议。这是英欧均愿意看到的一种前景。

        另外一种可能性较小,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即谈判破裂,双方最终不欢而散。但或许更大的一种可能性是,双方虽然有强烈的政治意愿达成一个令各自满意的结果,但两年时间太短。这样的话,将很可能只能就未来英欧新型关系达成一个大框架,具体的安排还需要时间来敲定。

        在讨论未来英欧新型关系之前,需要解决几个棘手问题。首先是“分手费”问题。5日欧洲议会通过的脱欧“红线”就涉及到财务承诺问题。这就像几个好友一起集资建房,地皮买了,建筑材料买了,但是中途一个主要的参与者突然反悔了。这就涉及到了所谓的分手费问题。许多人推测欧盟认为英国需要交的“分手费”高达500亿-600亿欧元。

        还有一个棘手问题是,英国脱欧后如何安排目前在欧盟其他国家定居的英国公民以及在英国定居的欧盟其他国家公民。前者大约有120万人,后者则大约300万人。

        此外,英国还需要考虑与爱尔兰的边境问题。特蕾莎·梅给欧盟的“脱欧函”中特别提到了与爱尔兰的关系问题,英国自然希望能够维持与爱尔兰现有的边界状态,避免脱欧危及北爱尔兰和平进程。问题是欧盟会同意吗?

        除北爱外,英国在欧盟谈判中还要考虑如何照顾苏格兰以及其海外领地直布罗陀的利益问题。

        考虑到这些棘手难题,分手要谈成将十分不易,而分不了就无从谈新关系。理论上,英国与欧盟的谈判时间为两年,而真正有效谈判时间少于两年。4月底到5月初法国进行大选,9月德国大选,这意味着欧盟最重要的两个国家的领导人在大选之前没有精力去考虑与英国谈判的事。总之,两年时间很可能不够用。

 

                                                                                                                (文章来源:环球网)




上一篇:高级咨询委员周文重在《人民政协报》上发表文章 解读从“一带一路”走向命运共同体
下一篇:高级咨询委员魏礼群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 强调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