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胡鞍钢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 点评中国新型智库建设
发布时间:2016-03-23

        2016年3月22日,论坛理事、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及博士生导师、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接受采访,就如何建设中国新型智库话题在《人民日报》上发表题为《新型智库,思国家之所思》的文章。

        胡鞍钢表示,发展到这个历史时段,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尤其是国家高端智库的定位,应当是国家目标的“瞭望者”、国家战略的“谋划者”、国家智库的“担当者”和国家治理的“监督者”。

        在胡鞍钢看来,“瞭望者”是指思考研究问题的高度、深度和广度,要站在国家发展的全局,研究国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核心问题、瓶颈问题。“谋划者”指持续关注党中央、国务院重大战略和重大政策,并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建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谋篇布局贡献力量。“担当者”说的是亲历实践,勇于担当,对内勤耕耘、抓研究、出思想、有创新,提供丰富的智力产品和专业化的智力支撑,对外当好“学术大使”“智力大使”和“中国代言人”,维护好国家利益和国家形象。“监督者”则是要客观评价和评估政府治理和社会管理绩效,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建议,促进国家善治。智库有专家、分析载体、中立性,以它作为第三方来监督和评估政府的决策及实施绩效,最有说服力。

        胡鞍钢认为,未来中国的智库数量会大幅增加,质量会明显提高,进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智库时代。但这也面临着几个核心问题。中国是世界第二智库大国,但存在大量重复研究,这是智库资源的浪费。胡鞍钢表示,中国智库要想做专、做优、做强,一定要独树一帜,有主攻方向和拳头产品,有领军人物和重点研究领域,有核心竞争力。智库是思想库,出思想是最重要的功能,也是最难的创新。要在关键时刻为关键人物提供好思想、好创意,以思想引领社会。原创性就是要做到独立选题、独立研究、独立发表,这就需要智库里的研究者笔耕不辍,有“板凳一坐十年冷”的学术耐力和毅力。

        胡鞍钢认为,智库应该是一个“人才水库”,能进能出且高进高出,不能是死水一潭。通过学术训练建立一支梯次合理、专业职业的核心团队,在专注的研究领域使智库带头人的经验和智慧、研究骨干的知识和能力、学术新秀的才干和冲劲相互补充、相互激发,实现整个团队知识贡献最大化。此外,他觉得智库建设应当注重科研资源的综合利用,“智库不是学术海洋中的一叶孤舟,而是多层次学术交流平台、知识成果转化平台,还是科研资源综合利用平台。”以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为例,依托清华大学的图书馆和数据库,研究院从世界银行、联合国等60多个机构数据库获取数据,与世界各国的智库、研究机构开展项目合作,从而整合科研资源,形成合力。胡鞍钢指出,智库建设要具备4个影响力:政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学术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

        谈到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愿景,胡鞍钢说:“无论是政府机构办的智库还是高校智库,都是国家智者集聚之地,要思国家之所思,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共同的目标是在国内为‘国家智库’,在国际为‘中国智库’,自觉代表中国利益,自觉发出中国声音。”

 

                                                                                             (文章来源:新华网)




上一篇:理事董裕平在《中国金融杂志》上发表文章 建议加强P2P网贷风险防范
下一篇:理事黄益平在博鳌亚洲论坛发表演讲 点评互联网金融对普惠金融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