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刘江永在《日本学刊》上发表文章 探究钓鱼岛主权争议下的中美日关系发展
发布时间:2016-02-16

        2016年2月15日,论坛理事、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刘江永在《日本学刊》2016年第1期上发表题为《论美国在钓鱼岛争议中偏袒日本的背景和原因》的文章。

        文章指出,钓鱼岛领土主权归属认知争议,是目前中日关系改善的一大障碍。美国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和态度对日本具有较大影响。迄今美国在钓鱼岛领土主权问题上保持某种程度的“中立”,但又把钓鱼岛管辖权说成属于日本。2010年以来美国多次表示钓鱼岛适用于《美日安全条约》第五条。这使安倍内阁更加有恃无恐,局势有进一步恶化的危险。美国在钓鱼岛争议中偏袒日本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国在甲午战争中曾偏袒日本;二战后美国在钓鱼岛问题上往往无视史实,重要决策大多建立在知识性错误基础之上;在钓鱼岛问题上美国主要从地缘政治与权力均衡角度考虑本国战略利益;美国至今仍把黄尾屿和赤尾屿作为射击靶场而不肯撒手;日美之间的相互利用也不容忽视。美国与其在钓鱼岛问题偏袒日本,导致日本采取更加强硬的姿态,不如加强中美对话,促进中日对话。中国也应更加重视钓鱼岛问题的研究与宣介。

        文章提到,20世纪70年代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建交以来,尽管在中美、中日之间人文交流项目、政策对话交流频繁,但迄今无论是中日之间或中美之间,都缺乏有关钓鱼岛归属问题高质量的、充分展开的专家对话。这很容易导致美日在钓鱼岛问题上作出误判,并直接影响中美日三国关系,甚至可能最终要为此而付出难以估量的巨大代价。要克服这一问题,关键之一是相关政策的制定者和决策者真正了解事实的真相与是非曲直。美国一些重要的政策智囊过去对钓鱼岛归属的真相和细节未必了解,已经开始认识到了解事实真相与关键细节的重要性。同时也需要各方涉外人员及相关学者、媒体工作者,对钓鱼岛列岛的历史与法理依据有真正详细的了解,切实提高交流水平。中美之间就钓鱼岛问题的历史事实进行必要的人文交流,有可能成为影响未来决策的关键一环。作为中国学者,应责无旁贷地加倍努力进行深入研究,这样才能促成这方面的高质量交流。

        在涉及钓鱼岛问题的对美外交方面,中国政府针对美国有损于中国领土主权的言行作出及时而明确的表态是极其重要的。尽管中国真诚地希望同美国、日本保持良好和稳定的关系,但在领土主权问题上任何模糊或迟疑,都可能在客观上给对方发出错误信息,反而会不利于中美、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尽管领土争议未必能马上通过外交谈判解决,但外交声明表态本身对于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法律意义不容低估。

        为实现和维护中日两国及东亚的可持续安全,今后即使中日钓鱼岛主权归属认知争议难以解决,中日两国至少可以根据《联合国宪章》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首先确认任何一方不得使用武力解决钓鱼岛问题,美日应同时宣布不再将钓鱼岛作为任何国家的射击靶场或安全条约的适用对象。遗憾的是,美日现在还未出现有勇气的政治家。今后,中美两国元首可以就此进行磋商,中日两国也可积极努力。中美日三国若能达成这样的“一揽子协议”,便可避免钓鱼岛争议成为中美日之间战争与冲突的诱因。这对于21世纪中美日新型三角关系的建立,以及东亚乃至世界和平,都将是一个积极的重要贡献。  

 

                                                                                                     (文章来源:人民网)




上一篇:高级咨询委员吴建民在《环球时报》上发表文章 点评中美合作发展方向
下一篇:理事门洪华在《国际政治科学》上发表文章 探究中国与国际秩序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