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魏加宁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 点评PPP项目实施情况
发布时间:2015-11-10
        2015年11月9日,论坛理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巡视员魏加宁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发展PPP不能急功近利》,畅谈对启动一年的PPP项目调研情况,指出当前推进PPP,既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也不能停滞不前,更不能知难而退。
        魏加宁表示,从调研情况来看,全国PPP项目存在着明显的冷热不均的现象。魏加宁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冷热不均的根本原因可能还在于部门利益,其中一个较为突出的因素就是人事制度。如果在自己主管的领域引入了社会资本以后,主管部门就有可能丧失对下属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的人事任命权,从而切断了一些干部的“退路”,因此阻力较大。
        目前离真正意义上的PPP模式还有一定的距离。首先,目前在各地推出的PPP项目中,作为“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的代表方基本上还是中央国企、地方国企和融资平台,真正的纯民营资本实际上寥寥无几。其次,在已推介的PPP项目中,绝大多数仍然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而公共服务领域的项目比例相对较低。再次,各级政府在筛选PPP项目时,存在重视大型项目,轻视小型项目的倾向。此外,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社会资本,在参与PPP项目时仍然将关注重点放在了项目的前期建设上,而对于PPP项目的后期运营则缺乏足够的兴趣。
        从目前情况来看,大部分地方政府仅仅把PPP模式视为一种新的融资模式,作为对地方融资平台的替代融资工具,而对于PPP在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改革政府治理体系、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只想“穿新鞋,走老路”,根本不想推进政府自身的改革。
        魏加宁在谈到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在追求目标和风险分布上的错位根源时指出,由于中央政府缺乏一套统一、高效的PPP组织管理架构,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都频繁下达各自的红头文件,致使地方政府感到无所适从。其次,从PPP强调的平等意识来看,长期以来,政府对企业从来都是居高临下。从法治意识来看,由于地方政府的主要领导存在着换届问题,因此民营企业大多担心地方政府换届以后“人走茶凉”。从契约意识来看,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红头文件往往高于法律文件和契约合同。另外,从社会资本方面,则存在着投资回报错配的问题。
        魏加宁指出,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中央政府要把握好“稳增长”与“防风险”之间的平衡;地方政府要把握好投资者与老百姓之间的平衡;社会资本要把握好收益性和公益性之间的平衡。作为最关键的一环,金融机构也要把握好传统模式与金融创新之间的平衡。
 
                                                                                                     (文章来源:第一智库网)



上一篇:理事胡鞍钢在《北京日报》上发表文章 点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
下一篇:副理事长赵长茂在《学习时报》上发表文章 点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目标要求